朋友寄給我的書放在畫案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一直沒時間靜下來好好看,這次正好趕上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放假一天,於是就在家裡好好的抱著這本攝影書翻看了一次。這是一本專門拍攝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間中國農民工生存狀態的書。
農民工是頗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現象或者說階層。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這些世代為農的人們,乾的是工人的工作,卻還是農民的身份,很難融入城市,而正是這樣的農民工群體為現代化都市注入了活力,為社會發展貢獻出廉價勞動力,創造了大量財富。他們她們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主要動力的人口遷徙,也構成新時代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獨特景觀。
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在過去幾十年間默默的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地帶,懷著希望和夢想,努力工作。但是就在已經過去的2017年的冬季,這個群體得到了一個新名詞——低端人口,接著就是驅趕和強制離開。
這本書中攝影人李春龍的《農民工兄弟》用影像呈現的就是近幾年新一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情感,真實地記錄下他們的喜怒哀樂,特別是他們熱愛生活、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和各種細節。這對於加深社會各個階層對這一群體的關注與了解,很有意義和價值。而朋友們頂著壓力在這個敏感的時間裡出書開攝影展,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氣的。
我真心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展覽這樣的攝影推廣,讓社會真切的關注這個群體,我們的領導者我們的黨能夠真正的做到不忘初心,記得給每一個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夢!
給朋友的書寫了一段讀後感,但是有些感想卻留給自己思索的:我們究竟是真的關心這個世界,真的關心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還是我們更希望自己在別人看來像是真的關心這個世界,真的關心那些需要被幫助的人的人?
攝影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便在過往的年代里確實曾經推動了歷史的進步,但放在今天這樣的時空里,未必還能繼續這麼偉大。
我的圈子裡也有一些已經不拍照的前攝影師朋友,正用另一種方式去實踐對這個世界對他人的關注和幫助。事實上,如果這真是一個攝影難有作為的年代,那麼換一個方式也未嘗不可。但是我也尊重那些多年持之以恆懷著胸懷去記錄這個時代的攝影師,因為我本人還是確信攝影在這個時代的意義。
【紀實:中國農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