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探究鄧麗君之美

作者:loveteresa2011  於 2013-2-1 12:3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

關鍵詞:鄧麗君,

1月29日是鄧麗君小姐60周年誕辰日,兩岸三地以及日本紀念鄧麗君的活動都在這幾日展開,我常想為什麼鄧麗君會讓這麼多的人懷念和紀念她,我想不僅僅是她的歌那麼簡單,我常常逛百度的鄧麗君吧,今天讀了一篇紀念鄧麗君的文章,覺得回答了我心中的問題,我自認才識學淺,沒有太好的文筆,所以轉載這篇文章供大家欣賞。(來源:百度鄧麗君吧,作者:太原君迷 冀毓波、君竹雅韻 )

探究鄧麗君之美
時隔數年,麗君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她的歌聲總在耳畔回蕩。麗君的離去,給許多酷愛麗君歌聲的人,留下了太多遺憾。這些年來,只要憶起麗君,心靈總會微微發顫,那種隱隱的傷痛,會因那熟悉的旋律被撩撥,這時自己的神經便沉浸在溫馨的傷痛之中。她的歌聲曾撫慰過許多人心靈的傷痛,可也給熱愛她的人因她的離去而帶來另外一種形式的傷痛,這是一種回味的傷痛,一種美因缺失而無法彌補的傷痛,一種甘願用傷痛去體驗傷痛的傷痛。 
前幾天,一位酷愛麗君的朋友突然給我打來電話,他說,我們太原的麗君歌迷,非常希望能把對麗君的熱愛深入下去,用一些特別的形式來表示對麗君的緬懷。我聽后很是感動,當即答應再寫一篇讚美麗君的文章,算是對往昔的追憶,對生者的撫慰。我這次是帶著一種傷痛的美來寫這篇文章的,那我們就從麗君的美開始吧! 
麗君之美,有她的人格之美,也有她的歌聲之美,而她的人格之美與歌聲之美是渾然一體的。她是在用生命演繹她的歌聲,用歌聲來闡釋對生命的理解,時間已證實了這一點。正如美學家宗白華稱讚梅蘭芳那樣:「他運用傳統唱腔表現真實的生活和真實的情感,創造出真切動人的新的美。」麗君不也正是這樣嗎?她用自己的生命創造了多層次的、多角度的美。這種美已濃縮和沉澱為一種文化,一種能夠熏陶人們、影響人們去追求鎮、善、美的文化。 
麗君之美有一種靜穆之美。無論你是在喧嘩嘈雜的鬧市,或緊張激烈的職場,只要一聽到麗君的歌聲,那顆浮躁的心就能平靜下來,你會被她甜美的歌聲迷醉,你會被她的歌聲帶到一塊聖潔之地,這就是一種禪境。所謂的禪境就是,始聽之,如沐春風,如餘霞倚天,如漫步海灘,如樹下聽風;再聽之,則如柔波起伏,如玉盤落珠,如彩練迎風,跌宕中見輕圓,唇齒間吐蓮花;卒聽之,則如皎皎明月,仙仙白雲,如細流入澗,衝然而淡;如鴻雁高翔,倏然而遠。這就是宗白華所說的:「始境,情勝也。又境,氣勝也。終境,格勝也。」 
禪境之美還有它的空靈與寂靜。空靈之境在於「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俗事物的暫時絕緣。用禪的覺心,靜觀世間萬象,使得個體是自由生命在靜默中吐露光輝。寂靜是禪之常態,唯寂靜方能摒去塵心,我心才能滲透「玄機」,此時的我已是涵趣廖曠,通拈花之妙語。無怪乎麗君之音清馨出塵,妙香遠聞,如群花自落般輕盈;如白雲裊裊般閑適。 
麗君之美有一種漸進之美。哲學家尼採在「出自藝術家的靈魂」里有這樣一段話:「最高貴的美是這樣一種美,它並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做暴烈的進攻,相反,它是那種漸漸滲透的美,人幾乎不知不覺地被它帶走,一度在夢中與它相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們心中之後,它就完全佔有了我們,使我們的眼睛飽含淚水,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憧憬。」試想,我們在聆聽麗君的歌聲時,不正有這種感受嗎?「又見炊煙升起,陽光照大地……」那種輕歌曼舞式的漸進之美,引起了我們心中的多少渴望?煥發了我們對幸福的多少聯想? 
隨著這一縷輕煙的升起,渴望自己也能成為這種美,渴望隨著「輕煙」飄向遠方,去尋找自己的朋友,找尋自己的幸福,找尋自己的未來。這時我們已經被這種美浸潤了,漸漸地,漸漸地,進入了麗君所營造的美得夢鄉。 
麗君之美有一種酒神之美。尼采認為:「藝術的持續發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關的。」在古希臘神話里「阿波羅」代表日神,「狄奧尼索斯」代表酒神。日神精神是「夢」,使人們熱衷於短暫的人生歡樂,而忽略了對世界與人生真實面目的探討,酒神精神是「醉」,表現為世俗生活中人們在酣醉狀態下縱情宣洩的那種悲劇性情緒。它力求衝破外觀美的夢幻,去貼近和把握事物本體的真實,直面悲劇的人生,以探求永恆超越的人生途徑。 
日神精神是「讓人帶著深刻的喜悅和愉快,感受著夢的景象」。而酒神精神則表現為「個體事物崩潰之時,人的內心深層的天性中升起的充滿幸福的狂喜。」麗君的「美酒加咖啡」中的酒,不就是「醉」嗎?咖啡,不就是幸福嗎?她那種如醉如痴的演唱,那種酣醉狀態下的縱情宣洩,表現的不正是這樣一種衝破外觀美得夢幻,而實現對人生幸福的美好追求嗎? 
作者:竹君雅韻
2013-01-31 20:49
2 【六十周年徵文】探究鄧麗君之美
麗君之美有一種悲劇之美。在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無疑是最具悲劇精神的典型之一,因此被馬克思稱為「最高尚的殉道者」。他為了人類的火種不惜以身殉道,完成了自己的悲劇人生。我們人類,無論是在任何領域或任何時代都需要這種「最高尚的殉道者」,以引領人們走向光明。 
悲劇是一種有價值的東西,從文化的角度而言:其一,應有悲天憫人的人道情懷;其二,應有超脫於世俗功利,甘願為心中的「伊人」不辭艱辛,始終不渝的執著精神。古代的孔子是也,晉代的嵇康是也。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對儒家思想的「殉道」;嵇康彈罷「廣陵散」后慷慨就義,是徹底與世俗決絕的「殉道」。 
魯迅曾說:「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我們人類一但放棄了悲劇精神,也就失去 了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人的靈魂將會走向墮落,庸俗與無聊的將會充斥於這個世界,枯燥、乏味、空虛的讓人感到生不如死。尼采就認為:「由於悲劇精神的淪喪,社會生活中的現代人已經背離了人的根本,變得貪婪無度,致使現代文化內部貧乏而枯竭。」他還認為:「音樂是現代文化中最純粹的酒神藝術,它不受外觀形象的制約而直接表現其情緒,是最富哲學深度的藝術。」 
麗君的「在水一方」,反覆吟唱的「有位佳人」是在象徵自己?或是在象徵自己對純粹高雅藝術的追求?或是象徵了遠離塵世的超脫?我們無法觸及她那高貴的內心。但是,麗君的飄然離去,完成了她對藝術巔峰的「殉道」,這一悲劇的終結,給人留下的卻是永恆的美感與記憶。 
最後,我們在討論一下麗君的人格之美。麗君留下的不僅僅是美妙的歌聲,更是她無垠的人格魅力。這一點我們從她的歌聲中完全可以感受出來,沒有很好的人格修養,她的歌聲就不會提煉出如此純凈,如此典雅。聽她的歌,就像品一杯陳年的老酒,那種醇郁的芬芳,瀰漫在空氣中的酒香,已經讓人未飲先醉了。不過,我還是想從傳統理論中,找出它的根據來。 
《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云:「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嘶丑,心氣寬柔者,其聲溫好。」《禮記?樂記》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由此可見,音樂藝術中,人格的修養是從心開始的,心靜則音純,心柔則聲溫,心和則善化。 
「樂著,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後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髮外,唯樂不可以為偽。」與偽相對應的是真,以真感人,脫去虛偽,心存大愛,則是善。用心中之善和諧萬物,同歸大道,則是美。 
麗君用她優美的聲音,演繹的是她高尚的人品,以一顆真誠的心,給聽眾以致善之享受,完成她對致美的要求。 




太原君迷 冀毓波 

2013-01-31 20:49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1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5:0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