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先秦兩漢唐宋

作者:belgiumchina  於 2011-1-21 05: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先秦兩漢唐宋

           口語八百句

        (比利時   楊明)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之音英語教學節目和編髮的教材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成為英語口語教學最為成功的範例。九百句英語,語言優美動聽,涉及美國日常生活英語的所有方面,難能可貴。

其實,任何一種語言,都不需要九百句才能與其他人溝通。孔夫子選編詩經也不過三百篇,後來人們傳誦的唐詩三百首,也只取之於幾萬首現存唐詩中的一小部分,已能使至今有文化的中國人記憶猶新,脫口而出,至於古文觀止選用的文章在浩若煙海的典籍中也只能是滄海一粟,成為範例的經典文章不需要太多,只要精萃而已。

所以,學習英語九百句便可以橫行天下,做相當好的溝通,即使是這樣,也不是所有中國人學得好英語,這裡包含的因素是各式各樣的。但是常人若以學而時習之,或者荀子說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以及李白鐵桿磨成針的態度,學幾句外語,甚至幾門外語都是做得到的。至於漢語甚至古漢語,更是如此,所謂挾泰山超北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但是語言做為人類溝通與思維的工具,從嬰兒呱呱落地,到後來呀呀學語,都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在古代文明和語言發展過程中,漢語漢字的承繼和強大生命力,成為長久奇特的現象。如果有人說曾經有過歷史輝煌的古埃及文字還有其它一些古代語言古代文字,已成為廢棄而不再具有日常普通使用價值,而只具有學術研究和藝術欣賞價值的話,那麼中國古代漢語的文言文卻在近五千年有記載的歷史延續中,卻始終是保持了強大的生命力,幾乎成為絕無僅有的現象,所以說,斷定文言文就是死去的語言文學是完全錯誤的判斷。

從古代漢語也就是現在說的文言文,到現在的白話文學和日常生活用語,都是一種縱橫交錯不絕如屢的關係。最明顯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成語典故在口語中的表述,還有《論語》中的夫子自道,甚至易經里的言辭,詩經以及唐詩中的句子,在現代人的口語中比比皆是。從先秦兩漢的唐宋文學典籍中,編選出幾百句,例如三百到五百,八百到一千句古代人用的文句,就可以恢復當年先人對話的方式,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想像和實驗。至於元明清以後文字語句,與我們今天的口語就更為接近,就算朗誦《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這樣的小說,現在的普通中國人都聽得明明白白。唐宋傳奇和話本也是這樣,更不用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手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了。

如果推及到最早見之於文學的實物甲骨和上面的文字,當代人也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例如古代的天氣預報占卜,就有雨自東來,雨自西來,雨自南來,雨自西來這樣的意思五千年前的許多句子,不用註釋,現代人就能聽懂,更不用說《戰國策》《史記》中精彩淺顯生動的對話了。有許多民族人們可以舉出例子和國家的語言在古代曾經存留過而現在完全成為死亡的文字和消失的語言,都可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經過專業訓練又有一定學術基礎的中國文科教師說出文言文就是死去的古代文字,就成為天大的笑話,因為延綿不絕的中國語言文字幾乎獨一無二,甚至相當不同於古希臘語和現代希臘語,古希伯萊文和現代希伯萊語。

打開一本《聖經》,就少不了猶太人和以色列的記載。以色列的猶太人被驅散於各國之後,雖然有自己的宗教,但他們的後代已溶於生活在不同的國度和社會語言環境內,他們或者說英語,或者說俄語,或者說波蘭語,甚至說漢語。只有少數,也就是一部分移民美國紐約等地的猶太人還保持說意迪什語,並用這一類語言書寫的文字出版書籍報到,這是猶太人的語言和東歐語言的混合物。像愛因斯坦這樣的猶太人後裔,他是講德語和英語,馬克思講德語、法語還有英語,但這個猶太思想家是斷定不講希伯萊語的。但是這一切,並不妨礙幾千年來,猶太人在宗教儀式和禱告中保持自己的語言傳統,猶太人的多數是猶太教的信奉者,希伯萊語和文化依然流淌在他們血液之中,只不過當年的焦悴使它不能成為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這一情形在一九四七年以後猶太復國重建以色列的過程中大為改觀。以色列的猶太人從世界四面八方陸續回到他們的祖國,重新拾取了祖先的語言,它們的語言發音、語法文句和典籍,都被保存和發掘出來,重新推廣,廣為使用。也許來自各國的猶太人最初在以色列不得不講英語、德語、俄語、法語、波蘭語,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完全可以講自己的希伯萊語了。

中國人則不需要這樣,現代中國人講的就是祖先的語言,書寫的就是祖先的文字,只不過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之間有一個演化發展的過程,所以現代中國人講普通話寫白話文字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們編一本《先秦兩漢唐宋口語八百句》推而廣之,所有參加訓練的人就會輕而易舉地用古代先賢的語言交談。

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以前記載的在歐洲的一些漢學家只能用古代漢語和現代中國人說話,或曾有一段在中國傳教的外國神甫用濃重的中國方言交談。

中國古代漢語的口語其實廣泛存在於各地方言之中。中國的閩方言、粵方言,吳越方言等等,保留了大量古代先人用語和發音。如果要研究古代中國人自漢唐以來所用口語,我們至少還要東渡日本,研究日本語言文字發展的歷史和日本各地口語的遷沿,其中也包括大量中國古代口語。這種情形在韓語也就是朝鮮話、越南話都存在大量活生生的實例,研究中國古代口語怎樣影響了現代中國和亞洲語言,不作這番考察是不行的。韓國人的文化習俗和申報非物質後文化遺產,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字和習俗文化對該地區影響,同樣是唐代以後才建立王國的越南,在久遠的年代里受中國皇帝的轄制和孔孟之道的約束,只是近代法國進入印度支那,才改用拉丁字母。越南人在大量的辭彙和口語中,保存了先秦兩漢唐宋以來的中國口語。所以說文言文就是死去的古代語言文字,是一個不假思索的妄斷。

中國的語言和中國的文字一樣精彩,這是一個生生不息斑斕絢麗文化現象。在西方,熱衷於治學研究的專家們已經陸續將中國幾千年文化精典翻譯成西方文字出版,他們認為研究當代中國思潮,必須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研究開始,因為中國語言文字的應用延續擴及了五千年從毛髮到骨髓都浸透了歷史的沉澱,這是沫不掉的基因。筆者認識的法國著名漢學家,先後翻譯了《列子》《淮南子》《楚辭》《荀子》,都在法國國家級出版社出版,影響甚巨,這位朋友五年前在巴黎和我會面時說,他只講古代漢語,也就是說除了用法語交談外,他是用古經和我用普通話交談的。一言一蔽之,夫子之言,舉一隅可及三隅,漢唐文化及於外藩,及於夷蠻,言之鑒鑒,與之其樂,有朋自遠方來,切磋琢磨,以至於手舞足蹈,其樂也陶陶:曰詩云子曰,曰之乎者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6: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