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工程師的搖籃

作者:瀑川  於 2022-2-19 01: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紀實|通用分類:原創文學|已有2評論

工程師的搖籃    (選自作者文集《依稀夢清華》)

 

我進了清華

 

19648月底,北京地區的新生提前進校,參加接待工作。從外地來的學生暫時安排到清華大學體育館住宿。這時我認識了我們班的輔導員物704班的石定寰同學,英姿颯爽,儀錶不俗。聽說他就是曾和胡志明同志站在一起的兩個少先隊員之一。他還向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獻過花,小有名氣。

 

當時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是五年制或四年制,清華特殊規定六年制。我們預期1970年畢業,故稱作物0,即工物系0字班。物0有學生一百五十人,分五個班。我們是第四班,簡稱物04班。物04和部分物05班同學高中時學英語,其他三個班都是學俄語的,入學后改修英語。

 

由於工物系學生將要面對致電離輻射,因而學生中大部分是男性,女生不到10%,全部集中在物05班。開學前先要經過體格檢查。我發現我的視力從高二的1.5降到0.6,另外口腔中還有一顆蟲子牙。其他項目合格。

 

課程由校方統一安排。第一學期有高等數學、普通化學、畫法幾何與機械製圖、政治和體育。第二學期普通化學結束,換成普通物理。 數學教材是清華大學程紫明先生編寫的高等數學教程。物理力學和熱學採用北京大學的教材。電學課本是由程守洙、江之永編寫的《普通物理學》第二冊;光學課本是清華自編教材。政治課參考書是胡喬木先生寫的《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清華是工科,機械製圖是必修課。接下來要買書、丁字尺、三角板、三棱形的比例尺,以及不同HB的鉛筆、圓規與分規,還有當時工程師離不開手的計算尺。我的經濟條件較差,花兩塊多錢到設備工廠買了一把相紙貼在木條上的簡易計算尺。第十飯廳附近有箇舊貨店,我在那裡買了繪圖用具。

 

到了大學,授業和解惑是分開的。大課老師負責授業,上課時數百人來自不同的班級,甚至系,坐在一個大教室里。小課老師負責解惑,分班上習題課。大課老師有馬良(數學)、張三慧(物理)、沈力虎(製圖)、廖松生(化學)、李潤海(黨史)。英語課分甲乙班,由各系混合而成,每班有三十人左右。老師叫郭開華,她是泰國華僑。體育老師是楊朴先生。上小課的有牟緒程、鄧新元(物理);周興華、柏瑞和宋烈俠(數學);李鴻儒、高力生 (製圖);姚乃燕(化學);吳蔭芳(黨史)。大一第二學期,教高等數學的老師叫王建華,周興華老師主講了後續部分微分方程。英語老師又先後換成蔣隆國、吳古華和一位姓朱的女老師。由於清華校園很大,不同的課安排在不同的教室。每天在兩堂課之間,學生成群結隊,有的往東,有的往西,像趕廟會一樣絡繹不絕。每個人都急急忙忙搶先趕到教室,唯恐遲到。

 

工物系宿舍在五號樓,每屋住六個人。宿舍有三張雙層床,中間是一張大桌子,供六人學習看書。我分到240房間,同屋的有崔福齋、常桂然、盧振民、張化一和何國華,後來何搬出去換來徐天喜。我們班共有三十個人,按地區劃分,北京來的有七人,上海六人,江蘇八人,浙江一人,廣東二人,遼寧二人,湖北二人,福建一人,陝西一人。北京籍的幾個同學來自二中、三中、八中、二十中、二十六中、一0一中和清華附中。

 

班上40% 的同學來自工農家庭,四五個來自革命幹部家庭,其餘為高級知識分子或職員。雖然來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的政治背景和經濟狀況,但大家友好相處,彼此互助。儘管後來在文革中分成兩派,同學間沒有多大敵對情緒,這在當時難能可貴。窮也好富也好,大家的生活都很簡樸。1964年全國經濟形勢開始好轉,清華的伙食辦得不錯,我們能隔三岔五地吃上紅燒肉、排骨和帶魚。

 

那時候高等院校都是公立,學生不需要交學費、雜費,以及住宿費。唯一的用項就是吃飯和買書。如果讀軍事院校或師範,還發生活費。清華大學原則上伙食費由學生自己出,但學校對家庭困難的學生按程度發放助學金。我們班工農子弟多,有十多個人享有助學金,最高的有十九塊半。 我家四口人靠父親的三十元退休金和姐姐的三十二元工資過活,也算低收入, 每月我有十五塊半的補貼,正好夠一個月的伙食費,減輕了家裡的經濟負擔。這些學生享有100%的公費醫療。連掛號費都不用交,只要出示學生證就行。我只去過兩次校醫院,一次是按通知補牙。另一次是領一瓶酒石酸鉀鈉藥水。校醫院補牙的質量很好,五十年來從未脫落過。

 

為了爭取全面發展,我報名參加了1964年的新生運動會四百米的項目,成績1分零秒三,第十名。距離代表隊的成績還差十多秒。我參加了系裡的中長跑隊,物9的郭嘉誠同學每天帶著我們到操場訓練。

 

我還報名參加了門檻較高的清華音樂室的弦樂班考試。音樂室在校園的西北角的一座青磚樓里,靠近化學館。分為管樂隊和弦樂隊。管樂隊里有銅管和木管,老師叫周乃森;弦樂隊主攻提琴,老師是陸以循先生。陸老先生親自監考,面試時要唱一首歌。我當時最喜歡的是呂文科的《我為寶島獻青春》,「 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地上跑著團團牧群。」唱了兩段。然後是筆試,把一段五線譜譯成簡譜。我通過了這些考試並且分配到小提琴班。

 

在第一次上課時,陸先生強調了小提琴是細線條的藝術,一定要重視基本功。每周幾個下午,我要在音樂室拉練習曲。有一天我一遍一遍地拉著1717123217171535, 有點厭煩。於是脫離樂譜,拉了段白毛女。陸先生聽到后,嚴厲地批評了我。他說如果離開練習曲去拉小調兒,永遠學不好小提琴。於是我又回到練習曲中。開學后功課逐漸加重,團支委的社會工作又佔去了許多時間,我不得不忍痛割愛,停止了音樂室的活動。現在想起來有些後悔,陸先生音樂造詣深,我若堅持兩年,至少可以學到《新疆之春》了。一個人在一生中,免不了幾次遺憾。

 

 

工程物理系

 

工程物理系(工物系)是新建的系,1956年開始招進學生。第一屆學生從其他各系挑選而來,個個品學兼優。這批老物8的學生預定於1958年畢業。工物系由幾個大專業組成,包括核子儀器的210教研組,同位素分離的220,反應堆材料的230,以及反應堆工程的240教研組。210又分成五個小專業,包括核輻射探測、核電子學、加速器、核輻射劑量學與防護,還有每年只收五個學生的2105理論專業。系主任由校黨委副書記、教務處長何東昌先生兼任。副主任有呂應中、張禮教授。當總支正副書記是餘興坤、曹小先。吳英祿老師任黨總支副書記兼分團委書記。工物系是參照蘇聯的工程物理學院建成的,那個學院的學生學習成績優秀,但體育運動較差。各個專業的帶頭人也以蘇聯的工程物理學院為樣板,比如計量防護的主任的目標是伊凡諾夫式的專家。工物系的另一個特點是基礎課學得多,到了三年級才分專業。出於保密,學生在分專業以前不能進入工物系館。

 

第一學期班幹部是指定的,團支部書記是江蘇宜興人閔早蘭,宣傳委yuan是來自北京八中的閻承志,我是組織委員,班長是來自三中的王鵬亮。班主任是220教研組的錢紹聖老師,第二年換成230教研組的柳百新老師。班主任的職責是履行行政事務,如評定助學金,有時會到學生宿舍看看。

 

清華大學對學生思想工作十分重視, 政治課老師、團委、分團委、輔導員,一層一層的系統多管齊下。配合學校的政治活動及政治課,這些政治工作者之間又有橫向的聯繫。物04班的輔導員是704班的石定寰,這些輔導員的輔導員是工物系4字班(延期到1965年畢業)的賈春旺老師。石定寰和賈春旺都能平易近人,和藹熱誠。他們經常下到班裡,與同學交談,了解思想情況。團支委開會時,他們也經常參加。

 

入學期間工物系分團委派人與每個指定的班幹部談話。約我交談的是留蘇預備生王文湛老師。 他戴副銀絲眼鏡,表情嚴肅,見了他我還有點發憷。文湛同志後來在江西鯉魚洲勞動時遇到一點麻煩。我們班的學生大多數以學習為主,政治上不那麼活躍,因而沒有意識形態上的衝突。

 

 

入學后的思想教育

 

新生入學后要接受一系列教育。我們到大禮堂聽過馬約翰教授的報告。馬老是中國體育界元老,1936年曾率隊參加奧運會。馬老給我們作報告時已經八十二歲,腰板挺直精神矍爍。 一年四季他都穿短褲,騎著自行車在校園裡運動。他報告的宗旨就是讓大家樹立起鍛煉身體的良好風氣。他說他從來沒得過病,什麼感冒、流鼻涕,沒有那回事。報告后大家深受啟發,把鍛煉身體放在首位,響應蔣南翔校長提出的號召「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

 

另一項是校史教育,我們到圖書館參觀展覽。從紀念聞一多的聞鍾,到紀念施晃烈士的斷碑,了解清華優秀的革命傳統。相當大的一部分歷史資料是關於反右鬥爭的。圖文並茂地介紹了1957年清華鬥爭的激烈。展覽列舉了一大堆右派分子的名字,有被定成叛徒的前黨委書記袁永熙,有身兼多職反對理工分校的錢偉長,有從美國歸來的孟昭英,還有黃炎培的兒子黃萬里。有張漫畫諷刺一個右派教授,他躲在一把雨傘下邊,叫嚷著黨的陽光照不到他的身上。一位右派教授還有一副辱罵領導的對聯,「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 仁義禮智信寡廉,無恥。」

 

除了這些老右派外,還有不少年輕人誤入歧途。工物系的首屆學生老物8班由各系的優秀學生選拔組成,本來是清華的希望,沒想到在反右鬥爭中幾乎全軍覆沒。對工物系來說,這是個嚴酷的教訓。介紹了這些右派分子的言行后,展覽會還為我們樹立了又紅又專的榜樣,年輕的優秀黨員呂應中先生。他在幾個月之內完成了量子力學講義,設計並建成了清華自己的輕水型核反應堆。牆上還有一張鄧小平同志作反右報告的照片。

 

當時,反右鬥爭才過去七年,按理應當記憶猶新。可是我們當時還在念讀小學五年級,對社會上的事不大關注。腦子裡只記住幾個大右派的名字,如章伯鈞、章乃器、儲安平、林希翎、羅隆基等。我們這茬人對反右鬥爭的背景和意義知道得不多。校史展覽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不能光顧學習,還得注意政治方向。反右的思想教育在我們心中樹立了校黨委和蔣校長的崇高威望。這或許是文革初期清華學生保蔣的佔了多數的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的入學教育就是「三自」活動,即自己暴露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不打棍子,不抓辮子,不扣帽子。讓大家圍繞學習目的和動機,在班會上暴露自己靈魂深處的一些錯誤想法。工農子弟中有不少存在著報答父母,改變家庭條件的觀念,也有對黨和社會主義的報恩思想。在政治老師的循循善誘的啟發下,大家逐漸認識到思想的片面與錯誤。從而樹立起為祖國學習的目的。

 

由於暴露得比較充分,來自江蘇的徐天喜同學和我被吳老師挑選出來,到校黨委辦公的甲所參加一個座談會,由黨委副書記艾知生同志主持。座談會上還有自控系和工化系的同學。艾知生為了扭轉學生為父母學習的目的,講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在清華培養一個學生國家一年要花一萬七千元,六年就要花上十萬元,你們誰家能拿得出這麼多錢? 因此學生應當把報效國家當成目的。黨委第一副書記劉冰同志也過來插話,讓我們認真學習黨史。

 

這次活動確實沒有打棍子或抓辮子,但個別人還是受到了輕度傷害。有一個地主出身的同學向組織上交待了一些擦邊的想法,包括他母親對新社會的一些抱怨。 第二學期一開始他的社會工作就被免去。後來這個同學一直嘻嘻哈哈,流露出一種玩世不恭的情緒。我總覺得他內心深處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苦痛。好在這次挫折沒有影響他的學業以及後來的工作分配。

 

學業與生活

 

第一年的課程安排和進度不算緊張。數學從極限、導數、微分、積分,直到微分方程。最後的幾周聽施學瑜老師講場論。學了梯度、散度和旋度,第一次引進了運算元的概念,如哈密爾頓運算元和拉普拉斯運算元。物理的力學和電學在高中已打好基礎,只不過用上了微積分,把高中講過的即時速度提升到路程對時間的變化率。

 

內容全新又消耗時間的要數畫法幾何及工程畫,難度較高的是畫相貫體的投影。讓一個圓柱橫著穿過一個圓錐,在投影圖上畫出錐柱相交處的曲線的形狀。畫圖時不同類型的線要用不同粗細的鉛筆,畫剖麵線要保持同樣的間隔。在圖紙上寫字時要用仿宋體。曬圖以前還得用鴨嘴筆蘸著墨汁一筆一筆地在半透明的紙上描圖。一張圖下來得用上十多個小時,我們把不少時間都花在新水利館的繪圖桌上。

 

工物系的學生要用一年半的時間來學製圖課,在清華算比較長的了。後來製圖的技能還真派上了用場。八十年代我在做博士論文時,需要設計一個不透縫的封閉鉛室,用來屏蔽高純鍺探測器。我畫好后,有人說是迷宮。但實驗室的技術人員能夠讀懂,把設計晒成藍圖,製作出模具。最後用鉛澆制出來。個人電腦普及后,用繪圖軟體AutoCad製圖,省去了筆和紙的麻煩。但畫法幾何的基本知識對一位理工科的學生來說還是很有必要。

 

清華學生有兩大特點,即生活上艱苦樸素,學習上努力刻苦。上世紀六十年代清華園裡雲集著不少高幹子弟,諸如劉少奇同志的女兒,李井泉同志的兒子,以及林楓、王任重、葉飛、劉寧一、鄧拓的女兒,陳雲、宋任窮的兒子等。這些高幹子弟在穿戴方面和普通同學沒有多大區別,而且同在一個食堂圍著桌子,站著吃飯。很少有人大吃大喝比闊氣。一般來說他們都是憑著考分考進來的。賀龍元帥的兒子賀鵬飛在1963年參加高考後,因為幾分之差未被清華錄取。為了考進清華他不得不到清華附中補了一年高三,才在1964年考入清華機械系。沒想到他後來竟然親自指揮拖拉機拉倒了清華的標誌二校門。當然,這並沒有妨礙他日後晉級中將。至於工農子弟,本來家庭就困難,就是想奢侈,也沒本錢。我在大學的六年裡,從來沒穿過一件襯衫,兩條短褲和兩個圓領背心陪我度過了六個夏天。

 

我們班裡有把推子,同學都在周末相互剪頭髮。有位海南的同學,入學時只帶了一領涼席。被褥都是由學校幫著解決的。由於不適應嚴冬的氣候,他被凍得手腳生瘡,他克服困難,堅持六年直到畢業。第一年學習很緊張,晚上洗腳時,都要托著書本記單詞。晚飯後大家只有兩個去處,一是扛著丁字尺,拿著三角板到新水利館去畫圖。另一個就是背著書包到大圖書館去寫作業。圖書館在開門前已有數百人排隊等候。來晚了可能就沒有座位了。圖書館是美式建築,一磚一瓦連門窗的把手都是從美國運過來的。圖書館里有幾個大廳,整齊地擺著一排排的長桌,桌子兩旁坐滿了學生,安安靜靜。

 

三工校的軍訓

 

清華當時規定,學生在第一年結束前要參加一個月的軍訓。19655月,我們物0的學生步行到昌平的解放軍第三工程兵學校去學軍。我用的薄被、手電筒和草帽都是從8字班和9字班同學借來的。因為是借的,所以格外愛惜 。行軍中,我忽然發現草帽丟了,於是要走回去找尋。身後的同學告訴我,草帽沒丟,就掛在我的後背上,讓我虛驚一場。用了大約五個小時我們來到三工校。

 

這裡的營房很大,寬敞明亮,有兩排地鋪。連長、指導員和排長都由軍隊幹部擔任。副排長是我們的團支部書記閻承志。閻淮和我擔任三班長和四班長,各帶十幾個人。班長配備一支衝鋒槍,可裝三十發子彈。戰士每人一支半自動步槍,可裝十一發子彈。藺指導員給我們講過幾次戰例課。三工校的彭校長(大校軍銜)作政治報告。從他的報告中,我第一次聽到彭德懷同志被公開點名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

 

學生單獨開伙,飯菜質量很好。工校戰士的伙食標準比我們要差許多,每天不過是南瓜、白菜。因為是工兵學校,爆破技術必不可少。我們每人帶著二百克的炸藥包在一個斜坡上列成一排,聽口令后一起用火柴引爆。由於緊張,我的第一根火柴沒有點著,於是又劃了第二根點燃了導火索,然後退下坡去。接下來就是一陣爆炸聲。在一次防空演習結束后,班裡少了一個同學,怎麼也找不到他。後來發現院子里有個倒扣的水缸。把水缸掀起來后,發現他藏在下邊。這位同學聽力不大好,再加上水缸隔音,很難聽到同學的叫聲。

 

有一天上午,大家都在營房裡擦槍,只聽得砰的一聲,有個同學的步槍噴出了兩三尺長的火焰。他在擦槍前忘了退齣子彈。幸好發給我們的是訓練彈,只有裝了彈藥的彈殼,不帶子彈頭。否則會傷及性命。那次訓練還採取了走出去的方式,野營。一天晚上在一個山間的小樹林里度過。地上燃起篝火,大家聽王排長講故事。因為夜間寒冷,排長囑咐大家千萬不能睡覺,睡著了容易受涼。

 

一天晚上我們在老鄉家借宿,由於用不好柴灶,飯沒煮熟。吃飯的時間已經過了,我們的房頂上又出現了炊煙。排長發現后嚴厲地批評我們違反紀律。我們到山裡訪貧問苦,聽了一位貧農老大爺講述抗日的故事。他說:「我拿起這把大刀,向日本鬼子砍去。」 表現了英勇頑強的民族精神。

 

一天拂曉,行軍到十三陵附近,在一個兩面是山中間帶狀的谷地,安排了一場狙擊演習。我們事先在山坡上埋伏好,等待「敵人」的隊伍進來。排長一聲令下,衝鋒槍、步槍一陣猛射。遺憾的是由於用的是教練彈,不帶彈頭,我的衝鋒槍只能單發,不能連射,聽不到「嘎嘎嘎」的聲響。伏擊結束后我們一起到十三陵游泳。在工程師的搖籃里苦學一年後,能有一段這樣的經歷,別具情趣。

 

第二學年

 

  1965年開學,迎來了文革前的最後一批大學生,他們這屆的學制改為5年,也在1970畢業,為了區分我們這屆0字班,他們那屆被稱作00字班 。這一年為了落實毛主席關於勞逸結合的七三指示,學校開始減輕學生負擔,並且規定晚上按時熄燈,保持八小時睡眠。第一學期聽孫念增老師講複變函數 ,從保角變換、奇點 、留數、柯西積分, 到拉普拉斯變換。此外新開了用於工程設計的理論力學,老師叫李方平。

 

  那一年,有兩次報告印象較深。一個是黨委副書記何東昌的報告,注重業務領域,中心內容是中國與西方在工程技術方面的差距。比如我們建房用的水泥號數偏低。另一個是蔣南翔校長在東大操場的報告,提出了清華大船的概念,要開頂風船。當時我很納悶,為什麼要頂風,頂什麼風,弄不明白。1965年春我們班有幸到人大會堂參加歡迎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的大會,見到了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北京市長彭真同志。

 

  196511月,姚文元一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文章,奏響了文化大革命的序曲 。說它是學術研究也罷,還是政治鬥爭也好,大部分同學都不大感興趣 ,依舊沉湎於數學、物理的探索之中。沒人意識到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嚴酷持久的風暴就要開始。當時物理課講到物理光學,老師是劉紹唐教授。數學課學的是特殊函數。特殊函數從數學角度不難懂,但總覺得有些抽象。這些數理方程本來是在解決物理問題時建立的,可是當時還沒學到那些高深的課程,所以不大容易理解。看來特殊函數如果放到量子力學和電動力學之後講,效果會更好。

 

  按學校規定,第二學年末學生要參加金工實習,在清華機械廠學車工、鉗工等課程。於是我們在車間里學了幾個星期。

 

  隨著文化革命緊鑼密鼓步步逼近,《人民日報》開啟了對三家村的批判。5月中又發表了聲討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檄文《 五一六通知》。6月清華領導班子漸趨癱瘓,這些學生願意也好,反對也罷,北京之大已放不下一張書桌,不得不停課鬧革命,終止了他們勤勉好學要當工程師的美夢。一個個跳出了工程師的搖籃,以各種方式投身到文化革命的大風大浪中。沒想到,這場曠日持久的運動直到1976年才畫上句號。這一代學人連同上山下鄉的老三屆跟文化革命結下了不解之緣,浪費了寶貴的青春。不過大一和大二兩年的在校學習為我們後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難忘的大學生活

 

  那兩年我們彷彿生活在世外桃花園,沒有衝突,和諧友善。我們沒聽過戲、看過電影;我們沒爬過香山、逛過頤和園;我們沒去過飯店喝酒吃飯。大家如饑似渴地吸吮著知識,把全部精力放到了學業上,別無它念。我們滿足於一個月十五塊錢的伙食,我們滿足於儉樸的生活方式。那時的清華是一池平靜的春水,一個培養人才的搖籃。那兩年的日子讓我流戀。

 

  感謝母校清華髮給我們的獵槍和子彈,讓我們後來能在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里,自強不息,勤奮自勉,在不同的崗位上把青春奉獻。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reflexes 2022-2-19 19:36
前輩失敬失敬。珍貴的歷史回憶,贊
回復 瀑川 2022-2-20 10:23
reflexes: 前輩失敬失敬。珍貴的歷史回憶,贊
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21: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