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茉莉花與六四

作者:武振榮  於 2011-6-3 19: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4評論

茉莉花與六四

武振榮

 

一、六四的「兩超」:

22年過去了,今天的六四,對統治者來說,它是一個「超級」忌諱的話題;對人民來說,它又是一種「超強」的記憶。無論怎麼說,中國人民對民主的最近一次的記憶是六四。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統治者一方,任何於六四有關的人和事情都是「忌諱」的,都不準談,因之,連當年殺人的主謀者現在都不紅了,即使鄧小平也不例外,早已沒有人再敢吹他的六四「功勞」了,相反,那些和六四沒有直接關係的前當權派人物在即將淡出人們記憶時,卻又被高調召回(譬如華國鋒);於此相應的是,所謂的「共和國衛士」們也一概消失,甚至連蹤影都尋找不見了,所有這一切都可以說是「超級忌諱」,好像是22年前的今天,北京城風平浪靜,什麼也沒有發生過似的?

 

在人民的一方,如果說民主依然存在著的話,那麼它就是六四了,儘管對於六四時期的人們作為大家有著不同的看法,可在一點上卻非常統一:六四是一場民主的政治運動,是先由大學生搞起,最後吸引了市民參加,經過了由大學生和平請願到市民赤手空拳起而抗暴的不同階段,其聲勢之大、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都是我們民族永遠應該記憶的,且不說它的影響於90年代越出國界,造成了人類民主化的巨大一波。

 

二、今天的六四和往年的不同之處:

 

今年的六四和往年的最大不同是,從2月份就吹起的茉莉花革命之風,給我上面說的「兩超」又加上了一「超」,使得統治者的一方和人民的一方更加敏感。

 

如果說「敏感」一詞是指「人生理上或心理上對外界事物反映很快」的話,那麼,茉莉花革命之風所造成的敏感,就是指它把六四運動的「革命」性本質不經過「理論」的渠道給突然地揭示出來了,使人們很快就認識到它的價值。如果說在過去的年份里,人們認為六四至多是一場民主運動,似乎把它定位在「秩序」的範圍內,沒有發現它將可能要演變出的「革命」性後果。也就是說,人們在談論六四時,只看見六四運動的「已有現象」,沒有研究運動如果繼續發展可能導致的「未來現象」或「後續現象」。

 

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不難發現,在六四時期只有主張堅決鎮壓的幾個人(六四時期的「八老」),才看到了它的革命性後果(共產黨丟失政權,鄧小平說他們「被軟禁」),而參與六四運動的人們,特別是六四的主力軍——中國大學生們——卻沒有可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他們的意識僅僅停留在「自我展示」的這一點上,其方法沒有逾出「秩序」一步,更沒有估計到它可能引發的「革命性後果」。

 

茉莉花革命之風一吹,六四運動的革命面目一下子就被人們看清楚了。所以,我說如果今天中國若是發生第二場六四運動,還會有人要「拒絕革命」嗎?還會有學生「拒絕」「社會人員」參加運動嗎?還會有人堅持不要提「打倒XXX」的口號嗎?還會有人說「見好就收」,不要搞「激進」嗎?還會有人以為它僅僅是80年代的運動,和60年代的事件、50年代的政治以及20世紀初辛亥革命后的歷次中國革命沒有聯繫嗎?顯然不會的。就此,「敏感」一詞再好不過地表明了在今天的時空里,人們變化之快,如果你不是身臨其境,你會以為在一個突如其來的時間裡人們竟判若兩樣。

 

三、「一陣風」吹跑了「主流假設」:

 

理論——這個東西,是人創造的,目的是為了人解決問題時有一種工具性質的東西可以憑藉,可是呢?在許多時候,人被「工具」困住了的事情倒是屢見不鮮的。就如六四,它本來是由兩副畫面組成的東西而印入人腦的,即大學生們為了爭回自己運動的正名權(不是「動亂」而是「愛國」),寧願餓死自己和北京市民赤手空拳地與坦克、裝甲車搏鬥,可是呢?在六四后的 許多年中,這兩個發生在同一個時空里的事件怎樣組織才好?卻引起了無數的爭論。一般的看法是:學生們過於激進,只知道進,不知道退,以至於自己的行為失衡而導致敗北。可是,仔細想一想,如果不是學生們「過激」,市民能夠出手相助嗎?也就是說,正因為有學生的「過激」作為先導,才有了六四運動。如果那時的大學生和今天的一樣四平八穩,一點都「激動」不起來,哪會有六四呢?

 

六四留下了一場偉大的行為,可是呢?此種行為在民主的理論上卻是提不起串子的啊!原因是什麼?六四后,圍繞著對六四的「總結」,形成了民運人士的一種「主流假設」,也就是許多民運人士假設,如果學生在解放軍進城后立即「撤退」(韓國「五·一八」運動中,漢城的大學生就是這樣做的,齊茬茬地撤退了,剩下了廣州的學生和市民單挑地同政府鬥爭),那麼,民主的力量就可以保存,趙紫陽就不會下台,大學生組織不會非法,軍隊也不會開槍……,民主的實力保存了,民主運動有可能東山再起……。一句話,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是,六四時期,大學生們沒有這樣,他們的「過激」行為,把民主的「柴」給「燒」光了。

 

任何一種話語,一旦在成型后就會產生內部的支持因素,所以,它總是有著一種自圓其說的功能。中國民運中的「主流假設」也是一樣,所以,它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以正統「理論」外貌維持著「正確性」。幸喜得是,年初一陣茉莉花革命風吹,把它給被吹跑了。原先最初做出「主流假設」的人也贊成茉莉花革命了。於是,一個「新」的「假設好像無意間給形成了,那就是:六四時期的大學生們如果勇於革命,積極呼籲社會各界人民參與運動,並且把學生們的組織和民眾的組織打成一片(如中東茉莉花革命中的突尼西亞和埃及那樣),那麼,民主之勝利好像是很有指望的事情了。

 

原來,一個國家要實行民主政治,一個社會要民主化,不是一部分人、一個階層或一個政黨所能夠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的是全民參與。可見,參與不僅僅是手段,它同時也是目的啊!

 

四、展望:

 

無論怎麼說,在今年的六四紀念活動中,六四的圖像又套上了茉莉花革命的圖案,它成為一個更加豐富、更加精彩的人類民主的東西。於是,我們反過頭去看22年前發生的六四,它的偉大進程的驅動程序是大學生們、知識分子們為先鋒的民主訴求將要啟動我們全民族的民主要求,於是,歷史過程中的那種存在著的、卻一時沒有完全啟動、亦不為人們感知的力量並沒有被記錄在「歷史錯誤」的一欄,而是它作為一種十分厚重的東西沉澱在「歷史的積澱」之中,而後變化為一種促進我們民族新的覺醒和新的意識之動力。

 

可不是嗎?就在我寫作此一篇文章時,刊登於《》的兩則消息,已經構成了中國第二個六四的要件:

一是「不發畢業證 數百名中央財經的大學生在教育部靜坐            

二是「·  [裝甲車現呼和浩特街頭][呼市戒嚴 傳38軍前往]      

文章的最後,我說:「該要開的花,就讓它開吧!該發生的事,就讓它發生吧!」

 

20116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John121 2011-6-3 20:00
昨天 今天 明天 茉莉花會盛開的    
回復 小由 2011-6-5 22:36
64是個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回復 無維 2011-6-6 11:39
好文章!
回復 武振榮 2011-6-6 12:09
無維: 好文章!
謝謝您的鼓勵,其實它是我看到當天報道后草草寫成的,沒想到得到這麼多「貝友」們友的捧場。


Read more: 茉莉花與六四 - 武振榮的日誌 - 貝殼村 -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9:0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