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的考問
武振榮
此文章全標題是:茉莉花革命對民運人士的考問:是落伍者?還是超前的人?
被稱之為中國民運人士這一類人之存在已經有2-30年的歷史了,而眼下發生的茉莉花革命卻是一個完全新的事件,所以,民運人士如何對應茉莉花革命事件是一個大問題;如果說我們還可以通過對此問題之研究從一個側面來加深對民運人士認識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大有收穫。
如果單就表面的現象看,你認為民運人士是一夥落伍者,可以舉出以下的理由:
(1) 民運人士普遍年齡偏大,隊伍里幾乎沒有80后、90后的人,可以說此隊伍是由中、老年人組成的,而民主——不論是過去的或者將來的,都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熱血青年」;
(2) 民運人士現在抱的民主本子,是20年多前的「6·4」(甚至4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也是他們中少數人所抱的一個本子),就時間看,這些「本子」的紙都已經發黃了;
(3) 民運人士(特別是海外民運人士)脫離中國太久,對於中國當下事件缺乏親身感知,並且他們的學問和理論都有著「過時」的色彩,其中許多人的言論有「物干」的傾向,很難對應中國人當下的心態和情緒……。
以上諸點還可以列舉,筆者以為此3點對於要說明的問題基本上夠用,所以,就此打住。
可是,對於同一個問題,人們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如何看待中國民運人士的問題上也是如此。我以為,把他們這一群人同目前正在發生的茉莉花革命事件聯繫起來看,人們甚至可以得出另外的一種結論:民運人士非但不是落伍者,甚至可以說是「超前」的人啊!
其理由如下:
(1)茉莉花聚集事件是一個在網路上發起的事件,而民運人士(特別是海外民運人士)卻幾乎都是泡在網路之水裡的人,因此,在這一次茉莉花聚集事件中,許多民運人士都充當了推手,其中幾位人物還被輿論炒為「幕後推手」……。無論怎麼說,第一推手即使不是民運人士,而民運人士在此事件中,充當了推手的事情是沒有人能否認的。可以這樣說,從上一個月20日開始的茉莉花聚集行為少了民運人士是不可以想象的。別的不說,單就此而言,民運人士一點也沒有落伍者的形象,反而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就浮在浪尖上。
(2)其所以造成上述現象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民主從「6·4」后逃到了網上,在網上落了腳,「宅」了下來。所以,民運人士「搞民主」的行為本身都是在網上搞,嚴格地說,是一種「網上的作業」,他們寫民主的文章,都在電腦上寫,在網上發表,如果說此類民主的文章具有反抗性的話,那麼網際網路這個「反抗一切權威」的東西,卻有幸成為民運人士唯一的武器和唯一的工具。因此,在中國的廣播里,雖然沒有他們的聲音;在中國的報紙上,雖然沒有他們的文章;在中國的電視里,雖然沒有他們的影子,但是在網路上他們卻是一路真正的精兵強將啊!他們在網路上高舉著反抗專制主義的旗幟,保存了中國民主的火種,所有這一切,和網際網路的特性粘連在一起了。「網際網路」,一位外國專家說:「它不受控制,自身永久存在,而且具有集體意識」(引自傑弗里·斯蒂伯著《我們改變了網際網路,還是網際網路改變了我們》一書)。
(4)如果說民運人士果然落伍了,那麼,這些落伍者被最先進的網路技術「改變」成為新人,並且又是新技術的完全受益者卻是一樁永遠值得慶幸的事情啊!民運人士也許自身沒有感覺到自己被網際網路改變,可是實事是,他們生活在網際網路上,把網路生活變成為「常態生活」已經是發生了改變。進一步的發現便會發現,民運人士組織政黨,也都在網上,點一點今天的民主政黨,哪一個不是在網上「招兵買馬」呢?據說,有的民運政黨的根子都已經扎在中國的大城市了,試問,那能少了網際網路嗎?
結論:
民運人士和網際網路結下了不解之緣,是這一緣分決定了他們在可能落伍的時候又浮在時代的水面上了。於是,中國民主運動從網際網路發端的這一茉莉花現象給人們所帶來的啟示是:民運人士並沒有落伍,他們是中國民主的堅持者,至少,在中國民主消沉的這近20年時間裡,因有他們的堅持,民主沒有斷了脈氣!
2011年3月16日
《民主論壇》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