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作者:豬扒戒  於 2018-8-24 23:1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故去彼取此。

主旨:本章講世人應當敬畏道。這種敬畏的態度,是與道建立關係的基礎。講的重點是在天與人的關係。如果眼光局限在形而下,就會用君與民的關係來解釋,而偏離本意。
敬畏的意思包括尊敬與畏懼兩層意思,其中主要是有一顆畏懼的心。「敬畏」一詞在英文猶太版道德經中,常用「fear」一詞,就是「怕怕的」意思。這種「怕怕」多用於嚴厲家長,君王或對律法的態度。從道而來的既有供應與保護,也有違規之後的懲治。因為道即有仁慈,又是公義的。
因為道的大能,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出自道的話都帶有能力。道如果丟失了權威,宇宙也將丟失秩序。那麼日月運行,潮漲潮落,四季更替等都可能失序。因此,道的威權地位是必須的,是他愛世人的必要條件。既然這個威權的存在是宇宙萬物的共同福祉,人豈有不尊重不敬畏的道理?
道對敬畏他的人賜福最多,「父親怎樣憐憫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憫敬畏他的人。」 道像對待兒女一樣對待我們。
上帝指導敬畏他的人:「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 就是說你的人生選擇,有上天給你當參謀。
「敬畏耶和華使人長壽」,莊子稱道為「生之主」,就是生命的主宰。敬畏這生命的主宰,遠強於肉體的養生保健。道可以現世讓你長壽,並賜你永生。
「敬畏耶和華的,大有依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 給兒女留點屬世的財富,遠不如因你對道的敬畏令兒孫蒙福更多。
反之,如果不敬畏上天的話,麻煩可就大了。該隱和亞伯同時向道獻祭,該隱的卻不蒙悅納。是道偏心嗎?當然不是,因為該隱雖獻祭卻不敬畏。通俗一點說,就是該隱給天以「嗟來之食」。
道是活的,一直與信他並敬畏他的人互動。道如果不是活的,那信徒的信仰生活就成毫無意義的「過家家」了。如果道不是活的,史無前例的對《道德經》的解釋就不會出現。天的道天來解釋,人不過器皿而已。
不能與道溝通的人固然會誹謗否定。但否定道的存在,比否定日月的存在都困難。天地日月都將廢去,道卻永遠長存。下面讓我們來看,老子傳達的敬畏之意。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世人如果不敬畏上天,那麼他們將陷於麻煩禍殃中。第一個「威」指道,指有大能大力的天。第二個「威」指禍殃。
現實中,對於道有敬畏之心的人實在太少了。因為人的罪,使得人類瞎了眼,硬了心。因為他們不認識道,也就無法去敬畏上天。人對待道的態度,要麼是閉眼說不知;要麼是雖知有道,卻不敬畏,不把上帝當「帝」看。一邊享受天的供應,一面像叛逆期的孩子一樣,對父母輕忽不敬。上帝同這些孩子的父母心情類似,忍著心裡的疼痛等待著浪子回歸。
「大威至」 就是災禍將至。或來自道的降罰,或因為人本身偏離了道。而道本身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人自己出了生地,而入死地。
中國悲慘血腥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場戰爭,每一場災難都有理由。我們可曾以道的視角做過反思?當管教的杖打在我們身上時,我們不是去學習,去歸回上蒼的旨意,而是去恨那管教的杖。如此的愚昧,那明天等待我們的又是什麼呢?還是大威至嗎?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不要玷污道的居所,不要厭棄道所重視的公義,憐憫,及謙下正直的愛道之心。狎,戲弄,輕忽,玷污的意思。
道的居所就是人心。當人心中有貪慾,情慾,嫉恨,拜偶像,自高等邪念時,他們就玷污了自己的心。這個心是可以作為道的居所的。人心本來就該是道的居所。自亞當墮落之後,這個居所為邪情私慾佔領。而處於父親角色的造物主,也就是道,一直在努力救他的孩子脫離苦難。路鋪好了,孩子卻沉湎於罪中,不肯回歸。世人望著造他們的道,感覺是那麼的陌生。反而把本不隸屬的世界當成了家。世人習慣了被擄的生活,認魔為父。
愈是保守你的心,安靜等待,手潔心清,你距道愈近。人所能做的很有限,人要降卑自己,呼求道來幫助才可以。就是說,道入你心的路也需要道來準備,但人要求。
道所生,即從道而來的,有公義憐憫,愛道愛人的心,包括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不要厭棄這些品德,要去愛去行。
要是一個社會物慾橫流,沒有公平正義,就顯示這個世代是棄絕道的世代。因為他厭棄從道而來的這些品質。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只有不厭棄道和從道而來的,只有愛道和愛從道而來的優良品質,才會親近道並獲得道的福佑。
不厭棄,更強一點表達就是「愛」,這是一個條件應許。就是說人只要不厭棄道愛道,道也就不厭棄他,就愛他。一旦被道厭棄的時候,就是一個人衰微的時候。相反,一人一國,一旦為道所愛,福佑於他們將如江河涌流。
道就在那裡,我們人人都享受著道賜下的陽光,空氣,食品等。這是一個基本層次的普遍恩典。但當我們尋求與道親近時,天賜下的福分要超過你所思所想。是人眼也未曾看見,人心未曾想過的。就是道作為聖靈住進你的心裡。走到那裡,道就跟到那裡。道也指示你當行的路,像個人生GPS一樣,帶你從天上觀人間,帶你進入永恆。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所以說,有道之人明白自己與道的關係,即人是隸屬於道的。聖人所行所成,均是道在其中做的功。因為聖人明白這些,所以不自居其功,不自我彰顯。相反,世人因為看不見道,所以崇尚個人奮鬥。勝則趾高氣揚,敗則消沉氣餒。外表的光鮮,難掩內心的不安與心碎。因為人人都有內心的不堪,以至於失去了講真話的基礎。愈是真實,傷害愈深。因此,世人彰顯的是物質層面的豐富與奢華。聖人則從有形的物質世界,轉向了他們心中的道。唯道是從,以道為樂,對外在則非常的淡泊。他們心裡是天國,內在甘美超越世界。他們常常照相也不積極,因為內在更美。

自愛不自貴,

愛自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完全奉獻給道。因為道的本質就是愛。把道請進內心,就達到了愛自己的極至。
人總是求長壽,求平安,求被愛。進一步則求仁慈憐憫的能力,求聖潔。其實道就是這些恩賜的實體。當你請道進入你心中之後,所有這一切全有了。
給你200年壽命算長壽吧,在道中你將看兩百年如一日,因為你站在了永恆的視角去看。不是說你有信仰想通了,而是你的心與道均證實你進入了永生,你是道的兒子。此時的人,世俗很多」大事」也都雞毛蒜皮了,基本不會去魚死網破地爭執。他看重的是道的旨意,而非世俗之財富榮耀。
「不自貴」就是不高舉自己,不貴高,不驕傲,不尋求世俗的高位。天人兩界已經不可相比了。

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家要遠離形而下的虛浮,而轉向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彼」包括:對道的不敬畏,污穢自己內心,厭棄從道而來的美好品德,愛自我彰顯,自我貴高。
道認可的「此」則有:敬畏大道,保守己心,持守聖潔,愛從道而來的美好德行,謙卑不彰顯,不貴高。

總結:「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對道的敬畏重要到一個什麼程度呢?就是:
沒有什麼行為比不敬畏更若怒道;
也沒有什麼行為比敬畏讓你更親近道。
至於我和我家,必定敬畏耶和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5: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