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作者:豬扒戒  於 2017-9-17 02: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老子《道德經》八戒傳習錄|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主旨:首先,本章是進道的實踐篇之一,告訴大家如何能夠走進道的世界。修身之法先修心,靈魂與道合一,行為上自然表現為:知雄卻守雌,知白卻守黑,知榮卻守辱。

 外在行為上這樣持守是難的,能夠堅持多久更是問題。但靈魂深處的持守對道外之人更是難,心甘情願的守雌守低,持之以恆連怨言也沒有。在道外看是極難的,好像目的也不純:裝孫子為了得到更豐富的好處

 但從道內來看,這卻是很自然的事情。

 道內之人首先要面對道。道創造了萬有,並掌管萬有。從古到永遠的每一步,每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氣息,都在道的能力範圍之內。面對宇宙的主宰---道,道內之人除了謙卑順服,又能怎麼樣呢?

 然後道內之人被差遣,去按道的意思幫助輔助世人。從信息和權柄上來看,道內之人與道相通,是一種渾全狀態,即朴(原木未琢即為朴)。道外之人是非渾全狀態,即部分,屬於器的級別。所以道內之人既不會嫉妒世人,也不會與之比較。

 因此,與驕傲的世俗之人比較,道內之人是守謙不爭

的。守雌守黑守辱幾乎是道內之人的自然特徵。

 其次,本章講了道與人的關係的歷史和前進方向。「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朴」等,「復歸」的本意說明:人類曾經是嬰兒,曾經在無極之內,曾經是朴全的。

 因為人類曾經是道的孩子,像嬰兒一樣信靠順服於道;人類曾經在無極之內,處於一種無分別,沒有憑藉實物,卻又隨時能產生任何物。時間上也是永恆無盡頭。

  道與人的關係,跟猶太版道德經「創世紀」中,人與神的關係是相同的。亞當夏娃未吃禁果之前有神的靈,即有道在他們的靈魂之中。他們也沉浸在道中。

 他們被蛇引誘吃了禁果,神說你們吃的日子必定死。

這個死是指他們靈魂中神的靈離棄他們。他們不能再接收神的信號,與神分離。像失去地面信號控制的人造衛星一樣,毫無目的地漂浮在太空之中。而耶穌基督的到來,就是要修復人與道之間的信號聯繫。使無目的飄漂浮在空中的人類再與道建立關係,恢復到神最初造人的計劃中。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對於有道之人來說,能與道爭雄嗎?造與被造的關係,顯然不能與道相比。那麼有道之人會與世俗之人爭雄嗎?因為世人是部分,被時空限制在一個很窄的範圍內,有比較與爭競。但對於渾全的有道之人來講,是與道看齊,而非與人相比。恰是皇帝的欽差也不會與小縣令比高低。

 對於世俗之人來講,這是進道的要訣:知雄守雌,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行為,對道對人都謙下。對人謙下則得人,對道謙下順服則得道。而且要追求像嬰兒順服信靠父母一樣,完全絕對的信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白守黑,知榮守辱,是道對他最親近人的要求。世人看似低下,道看是最好的待遇。

 猶太人12個支派中有一個指派叫利未支派,是神揀選,專門用於服侍神,並處理神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但上帝卻對他們說:「你在以色列人的境內不可有產業,在他們中間也不可以有份。我就是你的份,是你的產業。」這裡上帝不允許他們與地上的財物有瓜葛,赤裸裸的單單歸與神。看看現世中有多少高位者因貪財跌倒,就看出屬天的智慧遠高於人。

 不僅如此,上帝讓他們吃以色列百姓獻的贖罪祭,贖愆祭。那就是說以色列人犯的罪他們要擔當。就是說犧牲自己背大家的黑鍋。就是要讓他們知白守黑,知榮守辱。

 他們的角色就是犧牲自己去背眾人黑鍋,眾人的罪得到赦免。他們為了神的要求,把眾人潔凈洗白了,緩和了人因為犯罪污穢,而與聖潔神的對立關係。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就是說一種守天命的君王,同時也是一個祭司,也要為百姓背黑鍋,要為百姓祈求上天的寬恕赦免。甚至以自己為活祭,協調緩和神與人的關係。

 如果沒有道作後盾,簡單地說代罪擔當,是不實際的。沒有人能擔當起他人的罪和國家的罪。只有道的參與才行。

 在猶太版道德經的新約中,十字架上的耶穌擔當了這個祭司和替罪羊的角色。經文預言耶穌說:「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他背起了我們背不起來的黑鍋,擔當了我們付不起的刑罰。道德經要求君王也要如此。

本章里,道直接向每個人提出了做祭司去替他人背黑鍋的要求。可謂要求之高,可謂愛之深了。道是在引導我們回歸到無極狀態,回歸到朴全狀態。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渾全的朴,一旦分割成部分,就只能被用做器。為朴的聖人則可以為眾器的官長。所以,大用之人的靈魂人格相比較是渾全的,而不是被分割之後的部分。

 器:只能聽他人命令而行,僅能用於某一具體事物的人。「君子不器」就是說朴而渾全是君子的人格特徵,把君子放在器的角色上是不合適的,大材小用了。

 這裡講的是全部與部分,渾全的朴與朴散之後的器,官長與器的辯證對應關係。

 不是說一個聖人就不能幹具體事物了,而是說他的靈魂人格是近道的渾全狀態。他能夠做到對人,對社會最深刻的洞悉與包容。而不會斤斤計較,拘泥於具體的瑣事。


總結:老子在本章中告訴我們:我們曾經像嬰兒一樣順服於道,無憂無慮地存在於無極之中,人人都有道的靈,我們的靈魂是渾全的。

 修己身以求與道合而為一,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即是有道之人的表現。同時,我們根據這些特點要求自己,也是我們與道親近的路徑。

 人合於朴,則可為官長,君王;僅得分割的部分,難免會有比較嫉妒,就只能在器的層次上。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2: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