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資本經濟的必然邏輯

作者:mali50  於 2020-6-25 01: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9評論

資本經濟的必然邏輯    馬力

一、何謂資本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后推行的市場經濟從本質來看是一種以資本循環為基礎的資本經濟。市場交換是資本循環的必要環節。這個交換過程不只是產品換回資本的過程,還包括資本通過買或租換取勞力、機器、工廠、技術、能源和材料的投資過程。 一次交換獲得的勞力、機器、工產、技術和能源將材料轉變成商品,再通過二次交換將商品轉回為資本。這兩次反向市場交換完成一次市場循環,從資本回到資本。兩次正負交換都是通過市場實現的,所以資本經濟又稱之為市場經濟。市場的供應或需求不足都會影響資本的完全循環。

在這個經濟模式中資本循環是目的,市場只是資本循環的條件。在資本循環過程中,如果最後的回收資本大於之前的投資資本,資本是增值的或盈利的,反之則是虧損的。當資本循環的盈利還可以用來支付貸款利息時,有人就會設法貸款加入資本循環來獲利。為了增加獲利,可以設法減小投資,如將購買產房設備和奴隸變成租憑產房設備和工時。有些人甚至選擇廉價材料來製作產品。比較積極的方法則是通過改進技術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性能。

二、利潤公式的多元性

這個資本循環的基本過程在本人的文章《共產主義是如何失敗和變現的?》中有詳細的描述。經濟學中有個利潤公式可以計算資本循環中的盈利所得:
資本利潤 = 產品的交換價值 — 投資成本
投資成本是在一次交換中投入的資本,可以包括租金、利息、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和稅務等。產品的價值是在二次交換中換回的資本。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不是產品的預估市場價值,而是已經成交後到手的資金。由於西方經濟學隱含著無限市場的假定,通常很少強調這一點。但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市場經濟成敗的關鍵所在。

當產品可以按照預定價格於市場暢銷的情況下,產品的交換價值可以按產品數量預先估算。於是在投資成本已知時,上述利潤公式只含有一個變數利潤,並可根據其他兩個已知量直接算出。這時的利潤公式就是個數學上的閉合方程。但在理論上高度競爭的市場是可變的,產品的價值實際上也是一個變數。比如這次新冠疫情中的口罩產業開始供不應求,最後卻出現大量廠商虧本破產的情況。這時這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利潤公式可以含有兩個變數,不再是一個閉合方程。產品的市價還需要其他關係式來補充確定,比如市場的供求比和價格變化等。

由於市場的多變性,上述的利潤公式便不總是可以用來預報企業利潤,而更多是在產品售出後用以利潤結算。這就是說資本經濟有其不確定性。當多家的產品競爭激烈使得某企業的產品銷量不足或售價下滑,預估的產品價值就無法實現。這時的資本循環會產生負利潤,出現資本虧損。可見資本經濟的增值和盈利是有條件的,與有效市場的大小有關。然而在現有的西方經濟學中,利潤公式經常被被用作研究經濟過程的出發方程或預報方程,而不考慮市場的大小。這樣就掩蓋了真實市場的不確定性。

三、資本經濟的秘密

如果說利潤大小有賴於市場交換是人盡皆知的常識,那麼這裡就來說一說資本經濟人所不知的秘密。在資本經濟中一切都是商品。消費需要通過市場交換來進行。用於購買消費品的貨幣代表消費者的購買力。消費市場的大小最終由消費者的購買力大小來決定。在資本經濟中消費者貨幣化的購買力主要來自勞動的貨幣報酬和資本的投資利潤。西方經濟學雖然隱含著無限市場的假定,實際上在任何時期對任何特定商品來說,市場需求是有限的,消費者的購買力也是有限的。這兩個有限性還有著因果關聯,即有限的購買力限制了消費需求。

為清楚起見,上述利潤公式中的投資成本可以分為勞動報酬和其他成本,即
資本利潤 = 產品的交換價值 — 勞動報酬 — 其他成本
在西方經濟學中,勞動報酬叫作可變資本,這樣勞動創造財富就成了資本創造財富。這種文字遊戲還頗能玩弄人。而其他成本叫作不變資本。其實不變資本並非不變,其中的租金、利息和服務費等也都被融入產品中。如把一國的資本經濟當作一個整體來看,所有消費者的購買力可以用全體就業者的勞動報酬和資本的投資利潤之和來表示,也就是
購買力 = 勞動報酬 + 資本利潤
將此代人利潤公式有
產品的交換價值 — 其他成本 = 購買力
這個等式說明產品的市場價值加上其他成本恰好等於在資本循環中產生的所有購買力。換句話說就是想要所有產品通過市場交換實現全部市場價值收回投資,消費者必須花光資本循環中獲得的所有報酬和利潤。

那麼利潤公式中的成本商出售生產成本獲得的收入是否可以用於積累?事實上成本製造也是一個資本循環,整體上同樣需要花費所有員工的收入來維持。但有一種服務業,就是如銀行貸款那樣的金融服務業,是一本萬利的。它的產品是放貸,不需要另行回購產品,而是借款人負責歸還貸款。只要利息收入超過成本,最初的投資就可以越滾越大。它居於資本經濟產業鏈的最上端。整個製造業彷彿就只是為它打工。類似的服務業還有租憑行業等不需要另外購回產品的行業。後面說到,它只是寄生於製造業的寄生產業,其盈利來自分享產業利潤。當製造業利潤被銀行掏空后,製造業倒閉,銀行也就失去了寄生利潤的來源。

四、閉合系統中的無利潤循環

前面的分析所揭示的秘密就是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簡單地說,就是資本積累會造成市場剩餘阻礙資本回收,也就阻礙生產的繼續和資本的進一步增值。其中由富人的購買力儲存而產生的市場剩餘叫做第二剩餘價值,主要是由資本家積累馬克思所說的剩餘價值(這裡稱為第一剩餘價值,西方經濟學叫作利潤)而產生的。

資本經濟的秘密看似匪夷所思,推論更加可怕。它說明在生產成本和市場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國家的資本經濟在總體上只能維持再生產而不能擴大再生產,也不產生新的利潤。在這種資本循環的過程中,最初的投資資本不會增值;所有資本家組成的階級也因此不會通過投資致富;勞動者也不能積累貨幣購買力;整個社會不會因閉合系統中的資本經濟而致富。這樣的資本循環就叫做無利潤循環,這樣的資本經濟也就是無積累經濟。

在無積累經濟中,投資者和工人都不能積累購買力,而必須將其打工與投資所得的全部報酬和利潤用於購買生產出的產品才能保證資本的無損循環,維持經濟的持續運作。否則就會因儲存購買力產生市場剩餘,造成資本的回收障礙。當然工人不可能買完自己的企業生產的全部產品,也需要購買本企業出產以外的其他商品。但就整個資本經濟而言,想儲存購買力和積累資本利潤是很困難的。

五、資本經濟的兩級分化

許多人一聽這個資本經濟的秘密就禁不住笑出聲來。明明有不少私有企業發了大財,並且還在賺錢擴產,怎麼就是無利潤循環?別急,這裡說的是整個資本經濟體系的總體狀況,而不是其中的部分企業。好的企業仍可以儲存利潤和報酬,是因為它們可以利用競爭優勢贏得其它企業職工的購買力,來清除因本企業的購買力儲存造成的市場剩餘。這時即便企業內部有購買力儲存和資本積累, 優質企業的產品仍然可以被外來的購買力全部吸收,不會造成資本的回收困難。這樣優秀企業可以不斷產生和積累利潤,並擴大生產規模。

與此同時,一些失敗的企業就會因購買力轉移到優質產品而造成產品滯銷,從而無法收回投資走向破產。在資本的叢林經濟中,有一個成功的企業,就有更多失敗的企業。不管成功的企業有多傑出,管理者有多優秀,資本經濟中的成功企業是踩著別人的屍骨前進的 。但這是制度使然,不是企業的有意為之。這就是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家再多的優秀企業也拯救不了資本經濟的衰落。相反一些企業越優秀,就有越多的普通企業破產,因而迫使政府通過反壟斷來干預市場經濟。

企業破產會造成工人失業和社會貧困,進而削減社會購買力,最終累及優秀企業的發展。這就是閉合系統中的資本經濟無法避免的社會貧困和兩極分化。這些貧困歸根到底是由資本經濟固有的基本矛盾產生的。為了救濟窮人補充因富人的貨幣積累失去的社會購買力,資本經濟國家不能沒有一定的社會福利。這些福利不只是道義的需要,更是維持經濟運轉的需要。其本質就是通過國家法律強迫富人將部分儲存的購買力釋放出來,給窮人消費減少市場剩餘。這些消費最終又回到資本家的口袋裡,幫助他們實現資本的迴流與循環。

六、商業分利擴大就業

有人會說上述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和產生的第二剩餘價值以及貧富分化是基於簡化的製造業模式得出的結果。現實中的經濟活動要複雜得多,比如有商業、零售業和服務業。產業工人失業后可以改行從事別的行業。美國的製造業衰落後經濟依然強大。

首先商業和服務業不能滿足生活的主要需求,許多是製造業的附屬行業,如運輸、銷售、修理、保險和貸款等。將這些附屬行業看作是製造業從生產到市場整個產銷過程中的附加環節,便可形成一個更完整的資本循環。上述原理對這個更大的資本循環同樣有效。在這個擴大的資本循環中,附加的銷售業、金融業和一些服務業實際上是依附於製造業上的寄生行業,共同瓜分製造業的潛在利潤。這些附加產業的確可以擴大就業,因此有些國家規定企業不能直接銷售產品,而必須由銷售商代理。但製造業沒了,它們也跟著轉行。

服務業也一樣。人類不可能通過相互服務來生存,而必須要不斷地消費物質產品來補充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服飾、活動和居住條件。這些物質產品,包括文學和藝術的,才是人類財富的主體。服務業是以這類財富的存在和滿足為條件的。人們用來購買個人服務的貨幣,歸根到底來自物質財富的生產,哪怕購買者本人也是從事服務業的。因此從資本的運行來看,服務業不過是對在物質生產中創造的收入和利潤進行再分配。沒有物質產業的收入就不會有貨幣交換的服務業,服務也就不會成為一種特殊商品進入資本循環,而只有原始的互助式服務。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在物質生產為基礎的資本經濟中,各種附加行業最終都是在瓜分製造業創造的財富和利潤。雖然有些附加產業可以改進產品的品質創造實實在在的附加值,大多數不過是通過各種銷售環節提高物價來分一杯羹。終端價格的提高自然會影響銷售量,阻礙投資資本的順利回收。這樣的附加產業就像是製造業的服務業,有如個人的服務業一樣可以創造大量的GDP,但不創造物質財富。 製造業的利潤在各種產業的瓜分下不斷減小以致消失,最後就是倒閉和遷出本國 。

美國本國的製造業衰退後,靠投資海外製造業維持著本國強大的經濟。因此可以說美國的製造業依然存在,其貢獻表現在國民生產總值GNP中。這與英國利用海外殖民地生產農產品是差不多的道理。是GNP而不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包括外資企業的產值,卻不包括本國海外企業的產值)更能準確地表達一國的經濟實力。加上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可以不斷印鈔輸出通脹,廉價購買別國的產品。但債務不能無限增長。所以前景不可樂觀。

七、海外市場的必要性

前面說的無積累經濟和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對閉合的經濟體系而言的。雖然消費貸款和福利政策可以緩解社會分化維繫經濟的運轉,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使富人可以不斷儲存購買力而不產生市場剩餘,即第二剩餘價值。因為不會有資本經濟國家將富人的全部資本積累拿來救濟窮人。資本經濟國家清除第二剩餘價值更高效的方法就是開闢海外市場,利用外部購買力來吸收富人的購買力儲存所產生的市場剩餘。海外市場是資本經濟國家迅速發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不擁有充足的海外市場。

新興資本經濟國家的迅速崛起也通常選擇外向型的出口經濟。為了增加海外市場的購買力,商品輸出國還會貸款給海外國家購買本國的產品,或直接用海外資源換取本國的工業品。在不公平的交易下,這些海外市場還會淪為資本經濟國家的經濟殖民地。早期資本經濟國家可以發展成強國,因為有很大的海外市場。後起的資本經濟國家因佔有的海外市場越來越小,很難超越現有的資本經濟強國。海外市場的人均佔有率決定了資本經濟國家發展的未來和極限。由於海外市場的重要性,資本主義國家常常為爭奪殖民地而大打出手發動戰爭。除了戰爭外,還可通過創新產品來爭奪海外市場。

八、海外市場的大小

理論上,一個無積累經濟可以永久存在,只要所有人及時花完所有報酬和利潤。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總有天災人禍和生病失業等各種意外發生,這就需要應急支出。因此一定量的貨幣積蓄是必要的。何況人生不同時期的消費量相差很大,而收入的變化不一定能及時跟上開支的變化。這也需要足夠的積蓄來應對開支的增加。 例如購置房地產和為子女支付高昂的學費或醫療費都需要長時間的貨幣積累。加上不少人還有投資賺錢的願望,貨幣儲存就更加重要。

只要條件允許,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儲存貨幣購買力的願望。因此一國國民的貨幣儲存量可以說沒有上限。現有的存款數量只能說明在現有條件的許可下,國民的貨幣儲存量。它不代表國民所要儲存的購買力上限。一代代人不斷儲存,將越來越多的購買力變成固定資產和新的投資。這時在短周期的資本循環產業中流失的購買力就需要外部的不斷補充。根據外部市場的大小,可以推算出允許本國購買力儲存的最大年度額。

假定一個國家每年的儲蓄(包括所有層級上的應急儲備)、固定資產和非營利的新投資(包括國防、科研和教育等)之和是N,對外貿易的順差就不能小於N。N在這裡可以看作是維持資本經濟持續發展所需的外部需求或外部市場。對小國來說,如北歐國家,N較小,有點優質產品出口就可以滿足。但對大國來說,需要外貿順差N就可能很大。一旦不能實現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這便是資本經濟的大國劣勢原理。為了擴大貿易順差,一些國家會設置關稅壁壘開啟貿易戰。甚至祭出制裁手段引發真正的戰爭。

九、中國的外部市場

用大家比較熟悉的中國來舉例。不考慮其他,只以全民儲蓄(不包括股票證券的投資)來代表N。根據網上的官方數據(讀者可自行搜索),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0733人民幣元。另外2017年中國的儲蓄率是47%。按14億人口和40%的儲蓄率來算,每年中國人的儲蓄總量N約為172,104.8億元人民幣。

為保證製造業的資本循環暢通無阻,中國需要不小於這個量的外部市場。如果考慮其他非營利和戰略性投資,所需的外部市場會更大。而根據官方數據,中國2019年的外貿順差僅為2.92萬億人民幣元,與上面估計的超過17萬億的外部市場需求差了14萬億。因此中國的海外出口遠遠不足補償國內的貨幣儲存失去的購買力,也因此不能保證出口經濟的持續運行。

這一發現有點意外,因為它表明之前將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有價市場經濟的所謂騰飛,歸功於開放式出口經濟實在有待認真推敲。當然早期雖然儲蓄率更高但中國的儲蓄總量比現在低,同時出口占經濟總量的比例較高,但外部市場仍然不足以吸收國內貨幣儲存造成的市場余量。中國有價市場迅速擴張的真正原因是之前無價經濟的資產轉化,外資引入和貨幣寬鬆政策。

十、印鈔經濟和貸款消費

上面說了促進中國有價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擴大資本供應量。前面說過資本經濟的本質是資本循環。循環開始需要最初的投資稱為原始資本。改革開放的原始資本主要來自出售之前無價經濟的資源,包括企業和土地。還有就是印錢為私有企業提供貸款。也有一部分原始資本是引入的外資。大量增加貨幣資本的供應量必然造成物價上漲,這就是我們經歷過的高通脹過程。幾十年包括房地產和醫療費在內的平均物價上漲了百倍以上。中國的高儲蓄率實際上是與印鈔經濟的高通脹相關的。

早期的超額貨幣供應主要用於新辦企業的投資成本和虧損補貼。由於中國的儲蓄率一直較高,市場剩餘從資本經濟的開始起就一直存在。也因此有產業的破產工人的失業(中國那時叫下崗或待業)和貧富分化。許多下崗待業者於是轉向商業和服務業。風靡一時的擺地攤就是一種新的職業。前面說過這類商業和服務業是一種製造業收入再分配的方式,有利於減小社會分化。同時國家也會用部分貨幣供應量直接救濟失去工作能力和機會的窮人。
當商品生產的總量超過國內需求后,海外市場就越來越重要。

剛剛說過中國出口貿易的順差遠不足以吸收國內儲蓄造成的市場剩餘。這時就需要進一步增大貨幣供應來補貼因降價促銷和產品滯銷而虧損的企業。也有一些貨幣用來救濟窮人購買剩餘商品。比如,根據網上數據,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在2019年5月是1891153.70億人民幣元,到2020年5月上升為2100200.00億人民幣元。一年裡增加了209,046.3億元。這新增的20萬億左右的貨幣足以補償上面所說的因外部市場不足造成的14萬億的購買力缺口。多出的部分可用於前面說的新增投資。順便說一句,2019年中國全年的GDP是990865億人民幣元。這新增的20萬億貨幣用於投資就可使當年的GDP增加20%。五分之一的GDP居然是用印刷機創造的。

十一、利潤危機的終點

由此可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起來的巨大債務,包括已被注消的壞賬,主要就是用於補貼資本經濟造成的損失。表面上看,超常的貨幣發行和企業補貼與國民的高儲蓄有關,但這個高儲蓄不是平均分配的,而集中在最富有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人口。多數人的生活還需量入而出精打細算。即便有點積蓄還要添置房地產,送孩子上好的學校。另一方面,印鈔經濟的高通脹使貨幣儲蓄不斷貶值購買力下降,普通人越來越不敢隨便花錢,這就造成中國國內普遍的儲蓄偏高消費疲軟內需不足的現象。

這裡說的雖然是中國的例子,但歷史表明所有資本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向印鈔經濟。長期的通貨膨脹是資本經濟的重要特徵。只有之前的社會主義經濟可以保持幾十年的物價穩定。最後社會的貧富分化與通貨膨脹形成惡性循環,許多人越來越窮,物價卻越來越高。為了救濟企業和窮人,貨幣供應量越來越多,物價則進一步攀高,而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這就到了資本經濟的最後歸宿——非競爭性利潤危機。

單個企業的利潤危機在競爭過程中經常發生,結果往往是該企業的破產倒閉。然而單個企業的競爭失敗不一定影響其同行,相反同行還可能佔有更多的市場和資源而更加興旺。但是非競爭性利潤危機,不是因某個企業在國內同行間的競爭失敗造成的投資虧損而產生的,而是因整個同類產業成本過高產品太貴,同時兩極分化的市場卻相對疲軟,而產生的資本迴流失敗所形成的。非競爭性利潤危機的結果就是中低端製造業的大面積破產或離開本土。

十二、資本經濟的歷史邏輯

資本經濟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值資本和積累資本。不斷的資本增值是為了積累更多的資本。不幸的是這兩者是相互衝突的。因此資本經濟的發展從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就會因貨幣積累產生第二剩餘價值。這就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和鼓勵貸款消費來清除市場剩餘。外部市場不足刺激了更大的印鈔經濟,使通貨膨脹和消費疲軟變本加厲。這樣的惡性循環最後使資本經濟殊途同歸,收斂於利潤危機的終點。

所有資本經濟國家的製造業都會走向利潤危機,中國也不例外。這就是資本經濟的必然邏輯。在全球工業化中,新興國家不斷湧現,更廉價的商品進口還可能加速本國利潤危機的到來。這時各種貿易壁壘,如反傾銷和高關稅之類,就會被用於保護本國的產業。利潤危機是資本經濟的內部矛盾產生的。由於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無法解決,資本經濟本身無法消除貧困。

即便沒有國外競爭,資本經濟也會走到利潤危機的終點。表面上的扶貧不能剷除貧困產生的根源,新的貧困會不斷產生。西方國家解決貧困的方法不外乎社會救濟和低生育率淘汰。社會救濟的作用有限。不斷淘汰人口眾多的底層人口,結果就是使發達國家的人口持續減少,並以此抬高平均生活水平。這便是經濟學中的倖存者偏差。資本經濟也因叢林淘汰和人口不足可以被稱為焚屍經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9 個評論)

回復 mali50 2020-6-25 01:44
一篇可以讀懂經濟預知未來的總結文章。 對政治感興趣的不可不讀。 羅輯思維很有看頭,歷史分析頭頭是道。但羅胖涉及經濟有關的話題就有點離譜了,原因就在缺乏科學經濟學的啟蒙。建議讀懂本文後也評論推薦一番。需知更多,多 維和貝殼村都有本人的經濟學系列文章,介紹耦合市場經濟和有限市場經濟理論。
回復 qxw66 2020-6-25 08:55
太學究了。。。頭大。馬兄有點書獃子?

羅胖還是很通俗,智力不錯,不過是個公知
回復 mali50 2020-6-25 09:35
qxw66: 太學究了。。。頭大。馬兄有點書獃子?

羅胖還是很通俗,智力不錯,不過是個公知
返老還童。
回復 夕明 2020-6-26 11:22
無路可走了。
回復 mali50 2020-6-26 11:51
夕明: 無路可走了。
是有點抓狂,慌不擇路。所以四面出擊,焦慮不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回復 yongbing1993 2020-6-26 23:53
中國改革開放后推行的民間的是地攤經濟始!  到頭來必以地攤經濟終!   改革開放後走資派官方的是賣地經濟、賣資源經濟、印鈔經濟、變公為私經濟、廉買勞力經濟、投機造假經濟.......促使百姓貸款消費經濟。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特色資本主義計劃經濟亂倫雜交混搭經濟的怪胎就是如今的走資派特色經濟。這個怪胎將來如何發展有待觀看。
回復 yongbing1993 2020-6-26 23:54
中國改革開放後走資派特色政府中的特色資本家選擇外向型的出口經濟即海外市場時,  必定拿在中國國內由公轉私竊取的財富和僱用廉價的農民工創造的剩餘價值轉移至國外,  作為合法的私有資產。為了討好外國政府,  迎合外國勞工的要求,  不斷地從國內抽來海外給於補上,  以達到立足海外的目的。而美國等國家甚至如台灣的資本家們是以少量資金投資中國而經幾年之後,  成千倍萬倍的財富回報帶回去了。如台灣的郭台銘一個小公司在中國十幾年了成了世界級富翁。而相比中國的大資本家曹德旺在美國開工廠帶去多少錢得到多少錢帶回中國?  這是什麼經濟?  走資派的洋奴賣國經濟。
回復 mali50 2020-6-27 00:17
yongbing1993: 中國改革開放后推行的民間的是地攤經濟始!  到頭來必以地攤經濟終!   改革開放後走資派官方的是賣地經濟、賣資源經濟、印鈔經濟、變公為私經濟、廉買勞力經濟、
說到了點子上。恰恰因為之前計劃經濟的成功,改革才有信心用計劃經濟方式管理資本經濟,並稱之為特色社會主義經濟。但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不會改變,因為資本循環不會改變。特色經濟不過是用國家銀行印錢來補貼資本經濟。正是因為之前社會主義經濟物價穩定才有超低物價用於印錢投資和補助企業,幫助完成出口經濟自身無法完成的資本循環。但這個秘密被誤認為是特色經濟改革的成功。現在物價不低了,印錢受到限制,負作用可能更大,特色經濟開始一籌莫展,病急亂投醫。但不解決資本經濟的基本矛盾,一切掙扎都是徒然。
回復 mali50 2020-6-27 00:37
yongbing1993: 中國改革開放後走資派特色政府中的特色資本家選擇外向型的出口經濟即海外市場時,  必定拿在中國國內由公轉私竊取的財富和僱用廉價的農民工創造的剩餘價值轉移至
腐敗和資產轉移加大了購買力儲存造成更多的市場剩餘。結果就是增加貨幣供應來清除市場剩餘完成企業的資本循環。這就縮短了經濟發展期,提前進入利潤危機。也由此擴大了兩極分化,減少了消費支出和市場需求,造成今天成功的經濟大國消費極度疲軟的異常局面。西方國家用負利率來限制儲蓄促動消費,中國可能也會走到這一步。但中國的養老福利不足,人民只能儲存現金。現在好了,電子金融一來,連偷存現金也不行了。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1:0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