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資本的悖論及其出路

作者:mali50  於 2016-8-28 23: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2評論

關鍵詞:資本主義, 唯心主義, 民粹主義, 人口發展, 西方國家


資本是指專門用來增值的財富。在西方國家幾百年的資本主義歷史中,的確產生了許許多多成功的大資本家。奇怪的是在最後的幾十年裡,所有發達國家的總人口和經濟發展速度都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是不是說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人口發展受某種因素的限制?在這種限制下,資本失去了繼續增值的功能?如果我們了解科學的經濟學,這些問題就很容易回答。以下就來討論這些問題。


一、第一悖論

最近《觀察者網》同時刊登了兩篇中外學者觀點有點相左的文章,一篇是《寒竹:民粹主義對西方國家政治的衝擊》,另一篇是《福山:民粹主義興起,證明美式民主還不壞》。前者著眼於經濟秩序的變化帶來的社會和政治上的響應;後者則主要在意識形態方面分析問題,很像一些中國改革派的學者(如房寧論亞洲的民主國家轉型)那樣,只能看到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掩蓋不受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影響的經濟危機和兩極分化對社會政治的根本性作用。那些無法準確界定的主觀條件和自由心證對西方唯心主義的社會學模仿得維妙維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讀。當人類進入科學的二十一世紀后,腐朽的文人和沒落的學者面臨失敗的世界無可奈何地回到了清談治()國的古老遊戲中,為權力的為所欲為奠立唯心主義的指導思想。

然而「民主」也好,「民粹」也好,資本主義世界的未來其實與它們沒有什麼關係。它們不過是一面鏡子,會對有限市場下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制度,在全球市場發生系統性變化時,產生對應的反光而已。西方國家的民主或專制體制本身就是處在開放或圍困中的資本主義經濟,為繼續生存而作出的理性選擇。在開放的環境中,強大的私人資本可以各自擴張分擔權力,因此一個在私法專制下的、鬆散的小型皮包政府就綽綽有餘。而在被圍困的背景下,只能藉助高度壟斷和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進行定向突圍。這個道理與一加一等於二一樣簡單。但對被洗白的大腦來說,可能與天書一樣難懂。

如果從根本的原因說起,資本主義世界的命運取決於資本主義經濟的兩個基本悖論,簡稱資本悖論。第一個悖論是本人多次說過的在有限市場中,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資本積累與資本增值之間的矛盾。因為有數理論證,這裡就不多說了。之所以強調「不可避免」,是因為這個矛盾或悖論是「民主」或「民粹」都不能改變的經濟規律,也是壟斷資本主義的計劃經濟解決不了的難題。無論是海外殖民還是后殖民時代的自我殖民,都只能暫時緩解由此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危機。今天西方壟斷資本主義高度計劃的複合經濟同樣發生持續的危機,並導致中產階級的萎縮和消亡。新的「有限市場經濟學」可以用數學模型揭示中產階級(或中等收入者)跌落陷阱的直接原因:他們是后殖民時代貸款消費的主力軍,並因此成為貸款經濟失敗后的最大犧牲品。


二、第二悖論

在有活力的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積累必須用於投資增值。投資有兩種方式,最簡單的就是直接用來消費,即消費型投資。消費型投資有助於清除市場剩餘回收成本,但不能增值。貪得無厭的資本對此沒有多大興趣,於是想了個辦法將資本貸給別人去清除市場剩餘。這種獲利型貸款就成了增值型投資。當海外殖民地減小后,就只能被迫貸給本國的中產階級(窮人很難貸到款)用以超前消費、製造虛假繁榮的泡沫經濟。這種貸款消費的經濟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殖民。除此之外還可以借給海外實現增值目的。這就是近來西方國家推行全球工業化的根本原因。資本輸出不同於舊式殖民,因為不是通過直接搶奪市場出售本國的市場剩餘來積累財富,而是通過投資利潤來增值財富,同時把市場剩餘造成的危機留給資本輸入國。這種增值型經濟是一種新殖民主義經濟。它的直接產品是資本本身。

然而貸款經濟和自我殖民終將導致貸款違約和金融危機,於是有之前說的「中產階級陷阱」。這一陷阱對海外的資本輸入國來說則表現為新興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不難理解同時掉入這個陷阱的還有投資資本。借貸者的違約破產直接限制了貸款規模。投資,積累,再投資,再積累。隨著投資資本越積越多,投資市場卻越來越小,終於使資本本身也成為新的過剩產品。不能貸出的資本成了簡單的貨幣財富,對有錢人來說無異於一疊廢紙。這一窘境構成資本的第二悖論:資本積累與資本投資之間的矛盾。本是為了投資而積累,結果卻因過分積累而無處投資。今天西方國家的政府債台高築,但資本家手中的錢卻四處泛濫無利可投,到處送支票找客戶。許多企業還兼營貸款業務,千方百計地想把利潤貸給消費者。而政府為了鼓勵消費,甚至祭出零利率和負利率等各種手段。

資本的第二悖論可以看作是第一悖論在金融市場上的延伸,是金融資本主義走向沒落的表現。這些悖論歸根到底源於有限市場對單一有價市場經濟的剛性限制,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不同階段中的特定表現。換句話說,單一有價的市場經濟無法最終躲避有價市場的局限性。起初是開拓海外市場和殖民地,然後是貸款經濟下的自我殖民,最後是資本輸出推動全球工業化。能用的辦法都用完了,最後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的手心。由此可見,有價市場的大小最終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即便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斷的通貨膨脹來擴大經濟的貨幣總量,實體經濟只是在發展中國家緩慢地增長。一些新興國家一時的經濟騰飛,不過是原有的財富積累和資源,在突然的市場化過程中造成的貨幣效應罷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除去包括住房、教育和醫療在內的平均物價上漲30(已是遠遠低估)后,從1979年到2014年的35年中,根據官方數據獲得的真實GDP的平均增長率只有文革時的80%

有意思的是西方國家從資本的第一悖論到第二悖論經歷了三十多年,而以國家的資本積累為主的中國特色經濟卻差不多同時步入了這兩種困境。在今天中國產能過剩的同時,中國的外匯資本也找不到足夠的投資對象,以致造成盲目購買海外資產和企業的狂潮。熟諳資本主義經濟的西方國家於是趁機聯合起來圍堵和打劫中國投資,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財富浪費。這些損失最終由普通消費者來承擔。這是因為中國超速積累起來的天量外匯儲存是在保持匯率穩定的前提下,以增發人民幣來替代出口的外匯所得實現的。由於每年龐大的出口順差得不到進口物資的平衡,增發的人民幣在國內造成巨大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加大了GDP的增長率,同時擴大了社會的兩極分化。因為普通人的財富主要是存款和工資,這些都會隨通脹而縮水。而富人的固定資產和企業產品會隨通脹一道增值。


三、悖論下的出路

這樣一說,資本主義經濟就真地沒有出路了嗎?出路自然是有的。只是時機未到,凡人不見。新的科學經濟學,如「有限市場經濟學」和「耦合市場經濟學」,是像統計力學一樣可以準確描述和預測經濟體集合的統計特徵和未來趨勢。既然悖論來自有限市場的剛性壁壘,粉碎悖論就必須打破市場界限。從科學經濟學的邏輯出發,單一有價市場經濟的有限市場困境可以通過開拓無價市場來突破。無價市場不是西方國家的高福利或免費醫療之類。那些只是通過有價交換后的稅收以補貼或救濟的形式,回到有價市場取代消費者的無價消費。所以本質上還是有價市場經濟的一部分。這裡說的無價市場經濟是不通過有價市場的交換而直接進入分配和消費領域的一種經濟模式,因此能夠有效清除有價市場的剩餘。由於與有價市場經濟緊密結合,並用於消除資本積累后產生的市場剩餘,這種無價消費仍然可以看作的一種特殊的市場經濟。

由於人的消費慾望是無窮的,無價市場可以是無限的。在生產力不足的情況下,無價消費僅僅適用於不能無窮需要的領域,如教育和醫療等所需較少自然資源的服務業。而對有限的生活必需品,如糧食等,不能實行無價消費。忽視這一點,是歐文在美國的空想共產主義實驗失敗的重要原因。不幸的是劉少奇和鄧小平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中國農村推行免費食堂重蹈了空想共產主義實驗的失敗,並造成大面積的飢荒敗壞了社會主義的聲譽。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無價市場可以與產能同步擴大,涵蓋更多的消費領域,直到遭遇資源的最後限制。從這裡可以看到有價和無價市場經濟相結合的耦合市場經濟不僅可以避免資本積累后的過剩危機,還能養活更多的人口,因為限制人口的因素是自然資源,而不是對輔助性的剛需產品(如教育和醫療等)的購買力。中國改革前的社會主義經濟證實了這一點。

這裡說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耦合市場經濟。那末在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下能不能推行耦合市場經濟呢?不僅可以,而且已經存在過,就是美國獨立后南方農業州的莊園中曾經實行的現代奴隸制。現代奴隸制是一種極端和變態的耦合市場經濟制度。奴隸不通過市場交換獲得所有消費品,當然是維持勞動力最基本的生活品。只是在有歐洲海外市場的情況下,當時的奴隸制經濟主要不是用以消除資本積累所產生的市場剩餘。然而奴隸制的高效率使南方遠比北方富裕,並使美國於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在總產值和人均產值方面趕上除英國以外所有的歐洲工業國。奴隸時代的美國大概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迅速趕超發達工業國家的農業大國,並為後來的工業化積累了巨大的原始資本。這是真正的經濟奇迹,是美國的創造性中最傑出的代表作。美國學者為了掩蓋美國靠奴役黑人和奴工暴發的歷史,曾刻意低估南方奴隸經濟的效率。既然效率不高,南方種植園主為什麼那麼強烈地反對解放黑奴?現在已有新的研究澄清當時的種植園經濟不像過去所說的那樣低效。

原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具有實行新的耦合市場經濟的最有利條件和經驗。但出於種種原因,這些國家幻想著重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過的道路,卻不知道今天新興國家的人均市場只有發達國家興起時的幾百、幾千分之一。人均市場的大幅縮減同樣是發達國家晚節不保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現代學者從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方面去尋找最終的原因只能是緣木求魚。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全球化和人均市場的萎縮還打破了資本主義以來,一個地區和國家的過剩性經濟危機特有的周期現象。這是因為新興國家前赴後繼不斷崛起使國際市場不斷轉移。原先的飽和市場等不到騰空就被後起之秀的廉價商品所填滿,從而改變了過去一個國家的過剩性危機可以不治而愈的特徵。這就是西方國家三、四十年來經濟持續衰退的原因,也是亞洲最早發達的國家危機后一蹶不振失去幾十年的原因。對全球來說,危機的周期性可以依然存在。但在某個特定地區,卻難以再現經典的危機恢復期和新的經濟高潮。

由於對科學經濟學一無所知,今天的人們仍然以各種理由排斥耦合市場經濟。例如改革后的中國已經深陷西方經濟的陷阱,卻還在依賴西方模式和投資轉型,以便讓時間來清空製造業市場、治癒產能過剩造成的危機。最後的結果就像今天的美國一樣,製造業得不到恢復,服務業也開始了下滑。總之在人均市場不斷被分割的前景下,中國經濟不可能達到發達國家曾有的高度。當全球工業化深入到世界的每個角落之後,市場和資本的持續性溢出就會使工業國家長期處於資本悖論形成的自我封鎖和孤立的狀態。歷史證明能成功打破市場封鎖的唯一經濟模式就是耦合市場經濟。形勢比人強,識時務者為俊傑。耦合市場經濟可能會在雄心勃勃的後起國家首先展開,並以其持續發展的優勢超越之前的強國,倒逼其它國家實行改革。另一種可能就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高度壟斷的資本(如美聯儲)在缺乏足夠的投資市場后,被迫轉向政治投資、直接買下瀕臨破產的國家權力建立資本主義的專制國家,全面修改憲法和法律,推行以奴工製為基礎的耦合市場經濟。當然,那時的奴工待遇會好過百多年前美國南方種植園的奴隸所有。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mali50 2016-8-29 22:46
鬍子太長:
我不能在你最新文章中置評,所以轉在這裡:
「中國后三十五年16%的名義GDP年增長率中10%以上是這些原始積累的市場化造成的。真實GDP的增長率只有4.5%,低於文革。官方公布的10%的「實際」增長率是假定通脹率不到6%, 即35年平均物價增加不到8倍。這顯然不符合事實。」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6-9-2 22:53
mali50: 鬍子太長:
我不能在你最新文章中置評,所以轉在這裡:
「中國后三十五年16%的名義GDP年增長率中10%以上是這些原始積累的市場化造成的。真實GDP的增長率只有4.5%
怎麼會呢,我查一下有什麼問題,沒有拉黑您,相反我發現加好友沒了,向您重新申請過,沒見回信。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