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一個期刊從相當於Nature影響因子的20%到220%

作者:yunmu  於 2022-6-30 08: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類|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現在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作為評價學術期刊的重要標準已經廣為人知。上世紀90年代, 基於引用為基礎的影響因子已經問世多年, 當時生物學研究如日中天, 在出版原著為主的期刊中, Cell (細胞)期刊的影響因子一馬當先, 曾接近或超過40, Nature (自然)和Science (科學)期刊也有30,因此有CNS一說。
           影響因子最早是在1960 年代初期由·加菲爾德(Eugene Garfield)提出的,它是一項使用引文評價期刊的指標。有10年,5年,2年的等等。現在多用兩年的影響因子,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 
       喬治·倫德伯格 (George Lundberg)在1980s到1990s JAMA(美國醫學會期刊)的主編, 他曾比較了當年領先的5個醫學期刊:
       「When we started, JAMA and the BMJ were roughly similar at around four, the Lancet was higher, and NEJ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were higher still」「當我開始工作時,JAMA和BMJ (英國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大約在 4 左右,Lancet (柳葉刀)高些,NEJM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和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內科學年鑒)更高些」. 
        其實, 當年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普遍都低, 引用最高的NEJM也僅僅勉強跟上第一梯隊。但是, 時過境遷, 2022年JAMA的影響因子是157, 而 Nature, Cell, Science的影響因子分別是:70, 67, 64。即使在2018年, JAMA的影響因子早已超過Nature了。
       

                          Credit to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Lundberg當年決定努力提高JAMA的影響因子,他認為那些高知名度的作者或者機構將有助於提高JAMA的影響因子,從而提高其聲譽。他指示他的編輯團隊尋找有可能成為其他論文主要參考文獻的研究,並試圖吸引其作者向JAMA投稿。
       按照Lundberg所說, 自從他在1980s 年代決定JAMA必須重視影響因子以來,  JAMA的影響因子開始上升了,而且從未停止過。當然, 這個指數也成為多數學術期刊編輯的一種痴迷,某些人試圖通過以不同方式對內容進行切割、混合和分類來獲得最佳的影響因子。
      儘管必須肯定Lundberg為提高JAMA影響因子所作的努力, 但是整個環境的變化應當起到更大的作用。今年,我們看到上述5個醫學期刊都在影響因子上有很大的進步, Lancet(203), NEJM(176), 只不過BMJ(93)進步沒有JAMA(157)大,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相對進步太慢(52),但該期刊的體量不大。
        然而,本人認為, 雖然30年來這些期刊的影響因子增加了10倍到近40倍, 遠遠高於一般期刊的通貨膨脹率, 但是,從醫學影響力來說, 除了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從老二變成N+5外, 其它期刊的變化差別不大。
      為什麼頂級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在30年來進展如此快速呢?首先,我們近3年碰到了百年一遇的新冠大流行,把全世界的人力和物力都集中優先對付這個傳染病,且該病周期短,研究易出結果,加上網際網路大大提高了出版速度和引用速度。因此,大大提高了頂級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
        但是,在2019年以前,頂級醫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已經大大增加了。或許它們更能反映正常年景的情況。首先,從1969年到2019年,PubMed 收錄的文章從21萬篇增加到140萬篇。因此,引用也會大大增加。當然,這也反映在引用頂級醫學期刊上。
       自從醫學上大力要求循證醫學和臨床試驗,以及信息革命使收集,儲存,分析臨床數據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臨床數據可以幫助發現和解決臨床和健康的問題。近十多年來, 對臨床研究的資助也越來越多了,臨床科學家也越來越多了,他們發表的論文總量早已超過基礎科學家,這個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引用數量和影響因子上。
        世界上超過半數的研究論文屬於生物醫學論文。其中有不少精美之作登在CNS這三種期刊。但是,它們大多是體外試驗或動物試驗的產物,更多是提示新的苗頭或新的研究方向,多年後只有極小部分被證實可造福於人類健康。
        而上述頂級醫學期刊包括許多臨床試驗,大型觀察性研究,以及多個群體研究的薈萃分析等。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它們往往更接近醫療和健康的地氣,因此更容易被作為證據來引用。
       當年,有人指出,引用和影響因子在研究評估活動中被大量使用,對研究活動的定期評估決定了部分預算的分配。因為實驗室生命科學產生的研究發表在影響因子最高的CNS期刊上,一個後果是優先考慮基於實驗室的生命科學。因此,這種分配當時對臨床研究基礎造成一定的偏見和損害。現在,我們是否要預防另一種偏見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yunmu 2022-7-2 18:28
其實, 近20年美國和歐洲整個偏臨床的期刊的影響因子都相對增加較快.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1: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