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ZT) 蘆笛 閑話傻大黑粗的前蘇聯軍工

作者:light12  於 2009-10-11 07:3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1評論

時間: 10 10 2009 19:10  


閑話傻大黑粗的前蘇聯軍工


蘆笛


我在樓下請小鍾以後辯論前先看點資料,這兒解釋一下「看點資料」是什麼意思,那可不是靠看點《航空知識》或是在網上軍事論壇上看一番愛國憤青的意淫,就能來此下「美國飛機連給蘇聯飛機作靶機都不配」的驚人結論,還要硬說人家的專家沒有你懂,乃是為了瞎吹自己昧著良心撒謊。

你似乎連起碼的史實都沒搞清楚,憑一股子血氣之勇便能喝斷長坂橋,把理性辯論誤解為比音量大小,浩氣固然如虹,可惜是一股子濁氣。要講這些事,你起碼得弄明白點歷史大背景吧?豈能是靠在網上和爛雜誌上看來的幾個技術數據可以代替的?

例如你吹蘇聯的航空工業技術強過了美國,真是神來之筆,我等庸眾是萬萬想不出來的。其實蘇聯的航空工業技術如何,赫魯曉夫回憶錄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他們當時沒有戰略空軍,研製能飛往美國實行戰略轟炸的遠程轟炸機一再受挫,這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某日某軍頭去見赫魯曉夫,說他想出辦法來了,蘇聯的轟炸機可以單向飛往美國轟炸,然後在墨西哥著陸。赫魯曉夫哭笑不得,因問道:你以為墨西哥是咱們的什麼人?丈母娘?所以我們隨時可以去訪問而不用預先通知?就是因為這問題解決不了,赫魯曉夫才提出搞戰略火箭軍,用導彈取代飛機。

老赫的證詞得到了後人的證實。蘇聯科學家和工程師很聰明,但該國技術基礎太差,關鍵是工藝不過關,因此多靠簡單而構思合理的設計去補拙,再以數量對質量,靠sheer quantity去壓倒對方的high quality。

最光輝的示範,便是二戰中的T-34坦克。它的設計非常簡單,但非常合理。例如前壁製成坡形,既使得它的受彈角度利於彈開炮彈,又等於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增加了坦克的裝甲厚度。無論是裝甲,是大炮的口徑和射程,都遠遠超過德國當時的主戰坦克Panzer IV。它的發動機是根據俄國的氣候設計的,因此在嚴寒中也能輕鬆啟動,不會像德國坦克那樣凍死。履帶較寬,不怕秋雨造出的俄國平原上的無邊泥濘,無論哪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德國坦克。最大的優點,還是它設計簡單,不需要複雜的機械傳動裝置,可以在一般的拖拉機廠內大規模粗製濫造出來。

此前德國人在西歐戰場上的大勝,造出了他們的錯覺,以為自己的坦克天下無敵。待到入侵蘇聯后,一開頭遇到的都是老式坦克,也沒拿蘇聯當回事。等到逼近莫斯科,第一次與T-34集群交戰,德國坦克兵才無限驚駭地發現,發炮命中對方后,那炮彈竟然彈開了,而自己的坦克裝甲之薄,根本就無從耐受對方的一炮。

即使如此,德國人仍然靠「人的因素」壓倒了對方的「唯武器論」,不過那不是活學活用《我的奮鬥》,而是靠精湛的作戰技能。早期的T-34中沒有裝無線電,因此指揮員要協調全隊的動作,便只能效法交通警,打開頂蓋鑽出來揮舞小旗子。德國人的坦克都配置了無線電,很快就發現了敵軍這個毛病,於是便專打指揮坦克,擒賊擒王,實行「斬首戰術」。無奈Panzer IV的火力太差,因此德國人擊毀T-34,靠的主要還是88毫米的FLAK高射炮。

俄國人的問題還不是坦克里沒裝無線電(這個缺陷很快就給糾正了),而是士兵素質太差。斯大林的殘酷無情,表現在他驅使從未受過訓練的平民上陣去送死。斯大林的愛將弗拉索夫之所以在被俘后投降德國人並成立 「俄國解放戰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目睹政府把從未受過訓練、連槍都不會開的農民征來后便直接送往戰場。這在當時成了標準實踐,以致造成巨大傷亡,據說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一個普通士兵的性命平均不超過24小時。當然這或許極大地誇張了,但蘇聯解體后發現的檔案材料表明,蘇聯過去極大地報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蘇方傷亡。

步兵如此,坦克兵竟然也如此。據說坦克兵上陣前,平均受訓時間不超過20小時,能把坦克開起來走路就算畢業了,直接就送到戰場上去,比在美國考駕照還容易。這種憨兵駕駛的坦克再優秀,也只會喪生於德國人的炮火之下。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德國人面對優勢兵力(無論是論數量還是武器質量)還能在初期取得輝煌勝利,在中期還能對峙甚至一度保持了主動權(initiative),1942年還能在南線幾次發動攻勢。即使在斯大林格勒大敗后,曼施泰因還能在哈爾科夫取得大捷。只是在庫爾斯克會戰後才耗盡了元氣,不得不且戰且退,退出俄國。

當然俄國人後來也不再是吳下阿蒙了。坦克兵們「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毫無意義地送掉大量不值錢的性命后,終於受到了充分訓練,使先進武器的優勢得以發揮出來。Meanwhile,無數T-34從生產線上源源不絕地開出來,據說先後一共生產了7萬多輛(一說5萬多),形成了對德國坦克的壓倒性數量優勢。

另一方面,德國人也發現了T-34的優點,趕緊製造出老虎和虎王坦克來。論一對一, T-34絕非老虎坦克的對手,可惜希特勒過分強調炮大甲厚,強調質量,使得老虎無法如T-34一般大規模生產出來,而且機械傳動設計太複雜,因而容易出故障,配件供應又緊張,出了故障后常常只能扔掉整輛坦克。因此,如同德國人製造的噴氣戰鬥機一樣,它出現的too little, too late,無法改變戰爭命運,只能被如潮水一般湧來的T-34「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斷送在「螞蟻啃骨頭」中。

這就是老毛子軍工的特點:設計簡單,工藝簡單,然而十分管用,毫無不必要的花活,能大量粗製濫造,靠數量壓倒質量。

另一例子是蘇聯某步兵軍官發明的AK47衝鋒槍。那設計簡單至極,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它仍沒退出暴力舞台,至今仍是全世界恐怖分子之最愛。而老美在二戰中用過的卡賓槍、湯姆槍等等,除了在文革武鬥中顯過神威,在世界各地就只能在博物館中看到了。

然而航空工業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靠傻大黑粗可混不過去,它對工藝水平、材料科學的要求相當高。因此,俄國人可以造出T-34那種二戰期間最優秀的坦克,可以造出令德軍喪膽的「斯大林的管風琴」——喀秋莎火箭炮,卻沒聽說過毛子造出了與英國人的噴火式戰鬥機(spitfire),美國人的野馬式戰鬥機(Mustangs)齊名的戰鬥機。戰略轟炸機則更是白紙一張,既沒有英國人的Lancaster,更沒有老美的B17與B29 (所謂空中堡壘與超級空中堡壘)。對德國的轟炸完全由英美一手包辦,從未聽說俄國人有什麼貢獻。

毛子的獨特發明,乃是造出了低空飛行的所謂「強擊機」,它的性能有點像如今的武裝直升飛機,裝甲很厚,飛得很低,主要用於攻擊戰場上的戰術目標,配合地面行動。除此之外,毛子的空軍實在是乏善可陳。他們當然也有戰鬥機,但從來沒如同其他俄國發明得到普遍的好評,只限於毛子自吹自擂。當然那是小鐘的主要信息來源,未便一筆抹殺:)

斯大林自己也知道蘇聯空軍的弱點。某軍頭曾對他說過這問題。他說,現在來不及開發了,等以後看吧。後來機會果然來了。老美的一架B29去轟炸日本,出了故障,被迫在蘇聯境內降落。毛子送回了飛行員,卻扣下了飛機。這才照貓畫虎,製造出了蘇聯的遠程轟炸機。可惜沒多久活塞飛行器就被噴氣式飛機取代了,而這是對工藝水平與材料工業的極大考驗,正好是毛子的短項。

小鐘的問題是,他不是80年代的直線工科腦袋,以為造飛機就如同小時疊紙飛機一般,秘訣只在於疊法。小時我是家兄蘆簫的bully對象。他心靈手巧,無論是疊紗帽,疊飛機,立刻就學會了,還不肯教我,任我苦苦央求他都不肯賜教。於是我就想: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我們就什麼都有了,偷空子便撿起了他玩膩扔掉的紙飛機,紗帽什麼的,把它們拆開,再按摺疊線組裝起來,就此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技術封鎖。

小鍾其實也就是這麼回事,這才會以為俄國人靠俘獲德國人的噴氣式飛機專家便有了第一流的飛機,卻絲毫不知道,如果沒有相稱的材料工業與工藝水平,你就是把圖紙交給毛子,他們也未必造得出能達到設計目的的飛機來。

問題還在於毛子連圖紙都沒能抓到,小鍾說的根本不是事實。二戰後期德國科學家工程師們拚命往西邊逃,怕的就是落在毛子手中,寧肯向西方投降。最著名的便是馮•布勞恩率領全部設計組的學者們向美軍投誠。毛子當然也抓獲了一些參加導彈與噴氣式飛機設計製造的技術人員,可惜都是低檔次的。

過去西方貶低毛子的原創能力,硬要說火箭與噴氣式飛機是毛子抄襲德國人的。但自蘇聯帝國垮桿后,當年的絕密早就大白於天下了。無論是火箭技術還是噴氣式飛機,其實基本都是蘇聯人自己研發的,並不是靠德國人。其中燃氣輪機(也就是噴氣發動機,turbine engine)的研製早在戰爭期間就開始了,但因材料不過關,葉片耐受不了高溫(這是渦輪發動機特有的材料要求,螺旋槳飛機無此問題),於是便始終卡在這瓶頸上頭。

噴氣式發動機乃是英國人發明的。發明人申請了專利后,設計圖就一直放在網際網路上(搞笑哦,可別認真,只是以當時的手段公開了),成了公眾常識,誰都可以去查看(NND,還沒有幼兒時代的蘆簫的警惕性)。英國人自己長期沒興趣,後來總算感興趣了,卻又把那引擎交給勞斯萊斯公司去設計。那公司造慣了汽車,造這種新型飛機未免格澀,於是遲遲未能推出合格樣機。

反倒是德國人比英國人的感受敏銳,他們從網際網路上查到后便接了過去,最先研製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可以用於實戰的噴氣戰鬥機。可惜因為希特勒外行領導內行,它遲遲沒有大規模投產,直到後期德國被炸得實在受不了,才開始生產出來。一上陣便令spirtfire, Mustungs 望風披靡——光速度就是兩者望塵莫及的。

在這之後,英國才趕快加速研製,不久就獲得成功,在戰爭後期曾小規模投入行動,但沒有取得什麼輝煌戰果,蓋那陣子德國的空軍已經沒多少飛機可打了。老美起步較晚,但英國堂兄弟拉了他們一把,於是兩家都有了。

因此,小鍾以為美國人是受了「米格休克」(Mig shock)才開始研究噴氣機,只能證明他那非工科腦袋連起碼的工業科技常識都沒有,連開發一個機型需要多少時間,從原型機[prototype]出來到批量生產,從出廠後到裝備部隊,從裝備到投入實戰需要多少時間都不知道。更別說自從德國人令人難忘的表演后,便是再遲鈍的人也該知道飛機的未來在哪兒,還何必待米格機告訴他們?所謂「米格休克」,說的不是新技術帶來的衝擊,而是讓英美髮現自己低估了毛子的工業水平,那也不是戰略衝擊而是戰術衝擊。將它說成是如同人造衛星一般促使美國猛醒,乃至改變了發展戰略的重大歷史事件,未免太誇張得沒了邊。

那麼,俄國人是怎麼克服那瓶頸,製造出耐高溫的渦輪葉片來的?全世界都知道是英國人幫的忙,就小鐘不知道。這秘密還是老毛子自己披露的:他們當時解決不了這難題,便請求參觀英國人的噴氣式飛機工廠。原想英國人絕不會同意,沒成想對方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於是俄國人立即派出專家考察團,穿了特製的鞋子,到車間里去瀟灑走了一回,回來后便把嵌入鞋底的合金碎屑搜集起來拿去分析,終於查出了秘訣,製造出了能耐受高溫的渦輪葉片。

可笑的是,西方整個蒙在鼓裡,而且在「米格休克」後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嚴重高估俄國人的科技水平(與小鐘的想象相反,鬼子不興自吹自擂,反而傾向於高估對方的能耐,而且專門抓住自己的失誤一代代檢討下去。凡是看過西方歷史書籍、文獻片影視的人都知道這點)。而毛子乃是bluff的高手,趁機利用這心理大做文章,極盡吹噓恐嚇訛詐之能事。

50年代中期,蘇聯舉行閱兵式,一隊噴氣轟炸機隆隆掠過紅場上空。那飛機的隊形配置得很巧妙:中間是四引擎的噴氣轟炸機,兩側各有兩架米格機護航。那目的是讓在場的西方武官能根據米格的尺寸估計出中間那架轟炸機的尺寸來。那表演果然達到了俄國人的設計效果:西方媒體大肆宣揚:俄國人已經製成了能飛抵美國進行戰略轟炸的遠程轟炸機!

多年後謎底才揭穿。原來,參與那次閱兵的所謂「戰略轟炸機」乃是原型機,也就只有一架,而且毛病百出,只能在近距離飛飛,完全達不到設計目的,連改進的餘地都沒有,最後只能廢棄。那次閱兵,蘇聯人搞了與希特勒一模一樣的把戲。希特勒上台後炫耀武力,搞閱兵時大量的坦克開過檢閱台。但那其實是假的,蓋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製造坦克,而那禁令在希特勒上台後才打破,短期內根本不可能製造出大批坦克來。因此其實只是少量坦克多次循環通過檢閱台。俄國人玩的也是這把戲,只是更寒酸,就那麼一架原型機,不斷兜圈子,多次飛過紅場上空,造成「轟炸機群」的假象。

正因為蘇聯的航空工業始終不爭氣,赫魯曉夫才決定發展戰略導彈,而當時美國的戰略威懾主要是靠轟炸機。但即使是玩這個,赫魯曉夫也是靠bluffing(虛聲恫嚇)。他動輒吹噓俄國的洲際彈道導彈能打到世界上任一角落,其實當時根本做不到,俄國當時也沒什麼可以用於實戰的洲際導彈,以致他必須把導彈運到古巴去,引發了加勒比海危機。

蘇聯人的航空工業,似乎是在赫魯曉夫時代才開始發達起來的,到勃列日涅夫時代到了全盛期。我還牢牢記得,70年代,蘇聯的軍工水平和軍事實力在西方造成了普遍的恐慌,米格-25(狐蝠式)推出時,在西方造成了「狐蝠恐慌」(這是我生造的,並無這說法,「米格休克」倒確有其事),普遍認為「狐蝠一出,誰與爭鋒?」以為西方沒有一架戰鬥機能與之匹敵。直到別連科駕著該機叛逃到日本去,神話才被揭穿。

把百度百科的有關段落拷貝在此:

「美日的技術專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運到東京以北100多千米的百里空軍基地,經過徹底的檢查,該機70%的部件是不鏽鋼,雖然極限速度很高,但是技術 性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從整體性能上說僅僅相當於美國的F-4『鬼怪』戰鬥機,和美國當時正在研製的F-15『鷹』和F-16『戰隼』戰鬥機更是相距甚遠。
  
但是不管怎麼說,蘇聯工程師能用相對落後的技術生產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戰機,某些設計理念至今仍為世人推崇。」

我至今還記得《參考消息》上轉載的英國人當時發表的評論,說現在自由世界可以大大地鬆一口氣了,狐蝠式絲毫不值得擔憂,如果駕駛「海市蜃樓」(法國戰鬥機,又譯為「幻影」)的北約飛行員遇上了它,輕鬆愉快地就能把它打下來,除非那飛行員睡著了,云云。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毛子是單科獨進,軍工產業是靠國家催肥人為刺激出來的,沒有均衡發展的科學技術與工業做基礎。高科技反映的是綜合的軟硬實力,而毛子發達的只是傻大黑粗的重工業,電子工業不行,化工不行,材料工業不行,要與西方比高科技,哪是人家的對手?

但上引文字的最後一段我極為同意,毛子的本事是,明明是個跛腳鴨,卻能跳出天鵝湖來,靠聰明的設計去彌補其他基礎不行的缺陷,因而能最大限度地突破工業和科技發展不平衡造成的限制。

80年代末我坐過一次圖-154,一進機艙就嗤之以鼻:那根本不是波音式寬機身(所謂「珍寶機」,Jumbo),艙內逼仄,座位很不舒服,目之所及,無論是座椅,是機內設施,在在透出「工藝粗糙」的感覺來,尤以廁所最糟糕。那做工之粗,空間之小,而且缺乏許多保證乘客舒適的小玩意,都令人難以忘懷。但等到起飛,我發現那飛機雖然坐起來很不舒服,噪音很大,但爬升速度一流,若改作軍用飛機,想來是上乘之選。由此發現東西方的設計思路毫不相同,毛子的設計師們心目中沒有「舒適」的概念。

等到上菜,這感覺就更強烈了,那大概是我在飛機上吃過的最實在的一頓飯:粗製濫造,味同嚼蠟,但份量極足,絕對管飽,營養價似乎也不低。待到了莫斯科機場,那雄偉的電視令我永生難以忘懷:我還從未想象過電視機可以做成如此傻大黑粗的巨無霸,敢情毛子到那陣也沒發明集成電路,還是在用電子管啊?要不怎麼能把機身做得那麼大涅?全虧毛子的建築也是傻大黑粗,連普通民居的牆都可以有七八十公分厚,這才能把那如此沉重的電視機掛在機場大廳的天花板上,不至於把整個房子墜倒。

這結論就是,毛子很聰明,很姦猾,很惡毒,很野蠻,很壞很暴力。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putongren10 2009-10-11 21:22
sf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6:1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