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尼爾·弗格森:除了它的名字,美國本身就是帝國

作者:Brigade  於 2018-12-3 06:5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1評論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尼爾·弗格森 (英文:Niall Ferguson 1964年4月18日--),英國籍蘇格蘭人,英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哈佛大學歷史系勞倫斯·A·蒂施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高級研究員、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柴爾德家族史研究權威。他是極少數能橫跨學士界、金融界和媒體的專家之一。2004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影響世界的100人」之一。

引文

半島電視台:當你們入侵伊拉克時,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讓人感覺美國正變成一個帝國,一個殖民主義國家,你是否會為此感到擔憂?

拉姆斯菲爾德:嗯,我想一定有一些人會那樣說,但這不是真的,因為我們不是殖民國家。我們從不曾是殖民國家。我們沒有帶著部隊於世界之中遊走,到處掠奪別人的房產或別人的資源、石油——那恰恰不是美國的所作所為。我們從來沒有干過那樣的事情,也永遠不會那樣干。那不是民主國家的行為。締造帝國的蘇聯是那樣做的,但美國不會那樣做。

——半島電視台採訪拉姆斯菲爾德,2003年2月27日

他們經常玩「孤注一擲」,在這種棋盤遊戲中用以顏色編碼的部隊競相奪取世界⋯⋯通常要耗費數個小時,因此用來打發時間很好。一等大兵傑夫·楊⋯⋯很擅長玩這個遊戲,其他人便聯合起來將他先淘汰出局。

——馬克·博頓《黑鷹號事件》

「帝國時代」

「帝國時代」是當今世界最風行的電腦遊戲之一。我那10 歲大的兒子一度數月沉溺其中。遊戲中假定世界歷史就是帝國衝突的歷史,彼此敵對的政體之間競相控制有限的資源:人口、沃土、森林、金礦和水上通道。在他們無休止的爭戰中,互相競爭的帝國必須在尋求經濟發展和緊迫戰事間找到平衡。太具侵略性的玩家如果不下力氣維護現有的領土、擴張人口、囤積黃金的話,將很快耗盡資源。而過於專註發展經濟的玩家如果忽略了其軍事防禦能力,則很可能遭到外敵入侵。

毫無疑問,許多美國人都玩「帝國時代」遊戲,就像摩加迪沙的美國巡邏騎兵當初玩的棋盤遊戲「孤注一擲」一樣。但顯然很少有美國人——或者換句話說,特別是很少有美國士兵願意承認他們的政府正在現實中玩著這場遊戲。

本書不僅要闡明美國是一個帝國,而且還要討論美國從來就是一個帝國。

我寫作的部分動機只是想簡單地從許多很普通的方面來解釋美國歷史,它與另一個帝國的歷史別無二致。我不追求其歷史「例外論」的一面,但許多美國人卻仍然這樣看待美國歷史。然而我卻又想描繪美利堅帝國的一些特性,它既有其諸多突出優勢也有不少使其衰敗的劣勢。

本書將本世紀初的一些事件——尤其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放在長遠的歷史環境中來觀察,這些事件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與美國的歷史傳統不符。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本研究當代政治經濟學的著作,有感於我曾大半年在美國生活的經歷,但它主要仍是一部歷史著作。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同未來發生聯繫,更確切地說是與未來可能發生的幾種前景有關。本書後幾章對美利堅帝國最終能支撐多久提出了疑問。

美利堅帝國是否比其他任何一個帝國都更為強悍,就像屹立於古希臘羅德港的巨人那樣駕馭世界呢?或者它只是《聖經》中的歌利亞巨人,雖然體形龐大卻被矮小靈活的敵人用一個彈弓就輕易擊倒了?抑或,美國實際上會更像被無法推卸的責任所困的參孫,在加沙瞎了眼睛,最後只能採取盲目的摧毀行動?同所有歷史問題一樣,只有將美利堅帝國與之前的帝國進行對照和反證,既要思考其他可能的過去,又要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幾種前景,才能得出這些問題的答案。

對「帝國誘惑」的態度轉變

過去只有美國外交政策的批評者們才會使用「美利堅帝國」這一提法。當然,冷戰期間的蘇聯人和中國人也會反覆使用「美帝國主義」概念——還有許多西歐、中東和亞洲的作者們,雖然他們不都是馬克思主義者。但民粹主義者也好,進步論者也罷,抑或社會主義者,他們聲稱海外擴張是受邪惡的工商利益驅使這一點,與美國人對19 世紀晚期和20 世紀早期的海外擴張進行的批評並無太大不同。

喬伊斯與蓋布里爾·考爾科等歷史學家認為冷戰並非是由於蘇聯人的緣故,而是因為美國自1945 年之後採取的侵略性政策所造成的。由於當時正在發生越南戰爭,這個觀點對一代學子們更具吸引力。越戰則被看成美國外交政策強行推進新殖民主義的鐵證。而羅納德·里根政府對重振美國軍事實力的主張,則激起了各種強烈抵制「帝國誘惑」的警告。

對美國外交政策進行極端批評的傳統並無減弱的跡象,那獨有的痛苦語調仍不絕於耳,例如查默斯·約翰遜、威廉·布盧姆和邁克爾·哈德遜等作者筆下的作品,與早期反帝國主義者們的種種責難相互應和著(其中一些老一輩評論家們的聲音至今仍不甘寂寞)。然而對美利堅帝國的批判從來不是左翼政黨主導的領地。在戈爾·威達爾的眼中,古羅馬共和國的悲劇正在作為一場鬧劇重演,所謂的「國家安全政治體制」正在無情地侵蝕政治精英的特權。威達爾本人也是精英的一分子。

與此同時,極右派代表人物帕特·布坎南繼續用過時的孤立主義的言詞來攻擊東部勢力集團中的國際派,這些國際派期望將美國捲入舊歐洲的矛盾和爭鬥中——與美國開國之父的初衷相悖。在布坎南看來,美國沒有遵循古羅馬的模式而是遵循英國模式,美國曾經對英國批判有加,現在卻亦步亦趨。其他的主流保守派人士特別是克萊德·普萊斯托維茨也對所謂的「新保守主義分子的帝國事業不屑一顧」。

然而,越來越多的評論家開始使用美利堅帝國這一概念了,如果說語氣上仍有搖擺不定之嫌的話,至少不那麼輕蔑了,有時人們還帶著由衷的熱情。之後效力於布希政府、擔任國務院政策規劃司主任的理查德·哈斯2000 年11 月在亞特蘭大的一次會議上作發言,公然倡導一個「非正式」的美利堅帝國概念。他認為美國人需要重新考慮他們的全球角色定位,要從傳統的單一民族國家轉變為一個強權帝國。在當時,這可是個大膽的用語。

人們很容易忘記正是喬治·W·布希在2000 年總統競選中,指責柯林頓-戈爾政府採用太多「目的不明確的軍事部署以及目標不清晰的軍事行動」。

2001 年8 月擔任「美國新紀元」項目代理執行主任的湯馬斯·唐納力告訴《華盛頓郵報》:「並沒有那麼多人願意公開談論它(帝國)。」這個詞讓許多美國人感到不安。因此他們採用類似「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強權」這樣的代用語。

「人們開始光明正大地談論『帝國說』」

對帝國概念的種種疑慮,在2001 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似乎消失了。

在世貿中心被炸僅一個月之後,馬克斯·布特就在給《旗幟周刊》撰寫的一篇言詞犀利的文章中明確地使用了「美利堅帝國合理論」和「當今的阿富汗和其他麻煩國家」等詞語。

布特聲稱「世界迫切需要那種開明的由外人管理的體制,身穿馬褲、腳蹬馬靴、頭戴軟盔且自信十足的英國人就曾經輸出過這種管理體制。」第二年,當他的《小規模戰爭史》一書問世時,標題就取自拉迪亞德·吉卜林臭名昭著的《白人的負擔》一詩,此詩寫於1899 年,勸告美國政府將菲律賓納入美國殖民地。

新聞記者羅伯特·卡普蘭在他的《尚武政治學》一書中也採納了帝國的概念。他認為:「未來的歷史學家們在回顧21 世紀的美國時,將認為美國既是一個帝國又是一個共和國。」卡普蘭在一次採訪中說道:「帝國有其積極的一面,從某些方面而言它是最為仁慈的秩序形式。」另一位保守派專欄作家查爾斯·克勞塞默則察覺到人們語氣的轉變,他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說「人們開始光明正大地談論『帝國說』」。

迪奈希·德索沙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中表示贊同「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帝國,但所幸的是它是有史以來最開明的帝權」。他的結論是「讓我們享有更多這樣的帝權」。記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2002 年在《外交事務雜誌》一書中,提出美國「新帝國主義」概念是因世界上那些「失敗國家」所導致的混亂局面的最佳補救良藥。邁克爾·伊格那蒂夫在近期一份讀物中批評美國在波斯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的所謂「國家再造」成果不夠帝國化,缺乏成效。

也許,最好將馬拉比和伊格那蒂夫描述成自由派干涉主義者。自由派干涉主義者所支持的正是為埃里克·霍布斯堡所不屑的「人權帝國主義」。但大多數新帝國主義者都是新保守主義分子,他們的觀點在2003 年美國入侵伊拉剋期間或之後湧現出來。

詹姆士·庫爾斯在《國家利益》雜誌有關帝國的特刊中寫道:「今天只有一個帝國⋯⋯美國是全球性的帝國,美國軍人是傳奇式的大英帝國文官的真正傳人,且不僅僅繼承了富有獻身精神的大英帝國武官們的傳統。」《旗幟周刊》主編威廉·克里斯托爾2003 年在福克斯新聞中聲稱「若要變強大,我們需要犯錯。如果有人想說我們是帝國主義強權,無所謂」。同月間,《華爾街日報》暗示,美國可採用19 世紀中葉英國海軍打擊奴隸貿易的模式設立殖民部,以便更好地管理在中東和亞洲新獲取的財產。

五角大樓里,最常與「新帝國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人物是國防部常務副部長保羅·沃爾福威茨。此人在老布希政府擔任國防部副部長時,提出「美國外交政策的目的應該是說服潛在對手們不要奢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也不要妄想擺出更具攻擊性的姿態來保護他們的合法權利」。他以這樣的言論而獲得惡名。那句在1992 年寫的話在當時備受爭議,但現在看來實在是平淡無奇。

9 年之後,國防部長辦公室在新港海軍戰爭學院組織了一次夏季研習班,旨在探究「長期(50 年)維持美國優勢的各種戰略途徑」。此次研習班將美國同古羅馬、中國、奧斯曼帝國和大英帝國之間分別作了詳細對比。對於美國高級軍官而言,這些相似之處顯然並沒什麼令人意外的。2000 年安東尼·濟尼將軍——後來成為美國中央軍區司令,告訴記者丹娜·普利斯特說他已成了現代總督,歷史上那些尚武政治家們的傳人。那些人管轄著古羅馬的偏遠領地,給那些地方帶去了尊崇法律的羅馬的秩序和理念。很難說這一點具有諷刺意味。

官方層面上,美國一直都否認自己是帝國

在官方層面上,美國一直都否認自己是帝國。

大多數政治家都會認同歷史學家查爾斯·比爾德早在1939 年總結的觀點:「美國不會成為羅馬帝國也不會成為大英帝國,美國就是美國。」

2000 年,理查德·尼克松在他的回憶錄里堅持自己的觀點:「美國是唯一一個在周邊鄰國中不走帝國路線的大國。」此觀點在過去的十年中始終被政策制定者們所推崇。用柯林頓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塞繆爾·R·桑迪·伯格的話來說:「我們是歷史上第一個非帝國的全球大國。」

一年之後,小布希在競選總統時對尼克松和伯格都作了呼應:「美國從來都不是帝國。我們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可以有機會成為帝國而拒絕成為帝國的大國。美國寧取崇高的理想而捨棄強權,寧取正義而捨棄榮譽。」入主白宮后,他多次強調過這個觀點。入侵伊拉克前夕,小布希在美國企業研究所的一次演講中聲明:「美國無意決定伊拉克要建立怎樣的新政府,那是屬於伊拉克人民的選擇⋯⋯我們只在需要的前提下駐留伊拉克,不會多呆一天。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就作了這樣的許諾,並在和平年代里恪守了這樣的許諾。打敗敵人之後,我們留下的不是軍隊而是憲法和議會。」

在2004 年4 月10 日對伊拉克人民的電視演講中,他反覆重申美國並無帝國企圖,他宣布:「我們會幫助你們建立一個和平的代議制政府。這個政府會保護全體公民的權利。在這之後,我們的部隊將會撤離,伊拉克將成為一個統一的、獨立的主權國家。」5 月1 日,總統登上亞伯拉罕·林肯號航空母艦發表演說時,把話講得更透徹:「歷史上其他的國家在別人的土地上打了勝仗都會駐留下來,佔領並剝削這些國家。美國人打完仗后除了回家,什麼都不做。」

這句話被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所引用,正如本書引言所顯示的。事實上,這一點似乎是布希政府里所有重要人物達成一致意見的少數觀點之一。國務卿科林·鮑威爾2003 年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演講時強調:「美國並不追求成為一個擴張疆域的帝國。我們從來不是帝國主義者。我們尋求一個全世界人民都能享受的,而非少數特權階層的人才能享受的自由、繁榮、和平的世界。」

很少有美國人會反對這一點。發人深省的是,2003 年在接受皮尤全球態度民意調查的人中,5 個美國人中有4 個認可將美國理念和風俗習慣在全球範圍廣為傳播。但同樣的這些人被問及「這是否是由於美國帝國主義導致的結果」時,便很少有人表示贊同了。

弗洛伊德將「否認」定義為對心理創傷的一種原始心理防禦機制。因此「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人似乎不可避免會變本加厲地否認他們國家的帝國主義特徵。然而隨著美國對外政策由防衛轉向進攻,便似乎不再有否認的必要了。除了它的名字,美國本身就是帝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能更明確地確定這個帝國的性質。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Brigade 2018-12-4 07:38
半島電視台:當你們入侵伊拉克時,這種武力行為可能會讓人感覺美國正變成一個帝國,一個殖民主義國家,你是否會為此感到擔憂?

拉姆斯菲爾德:嗯,我想一定有一些人會那樣說,但這不是真的,因為我們不是殖民國家。我們從不曾是殖民國家。我們沒有帶著部隊於世界之中遊走,到處掠奪別人的房產或別人的資源、石油——那恰恰不是美國的所作所為。我們從來沒有干過那樣的事情,也永遠不會那樣干。


從來沒有。。。,永遠不會。。。,
沒有人知道未來。漸進殖民到最終侵吞歷史上發生過。未來人口長2倍會怎麼樣?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0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