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地球上最為自由和最為強大的國家如何走向滅亡

作者:Brigade  於 2018-11-11 02:0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轉文|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羅馬,別名永恆之城,世界的首都。

  她的歷史延綿了三千年,其中有一段極為璀璨的時光,在不同的年代不斷激發後世的想象。

  從公元前510年到公元27年,羅馬從一個小城變為地中海的霸主。

  迦太基的陷落、凱撒遇刺、安東尼與克萊奧帕特拉的傳說,時至今日仍然流傳於世。

  從馬基雅維里到莎士比亞,從法國大革命到美利堅合眾國的創立,羅馬共和國的遺產從未消失。

  羅馬共和國的歷史恢弘壯闊,如何能在一天讀完?

  英國倫敦大學歷史學者戴維·M.格溫為「牛津通識讀本」撰寫了《羅馬共和國》一書,用一百多頁的篇幅梳理與羅馬共和國有關的關鍵歷史。

  從共和國的誕生到極盛,到覆滅之後的遺產,戴維·M.格溫教授追溯了羅馬共和國令我們著迷的原因,因為對後世而言,羅馬共和國「提供了一個範例,一個獲取激勵的源頭,以及一個警示性的故事」。

歷史迷霧中的羅馬神話

  羅馬共和國的崛起和衰亡在西方文明史中佔據著特殊的地位。從最初坐落於台伯河畔七丘之上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小城,羅馬逐漸成長為古代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有關羅馬人的傳說為羅馬建城、王政時代和共和國的建立繪製了一幅生動精彩的畫面。不管這些傳說是否真實可信,它們反映了羅馬人對其過往歷史的解讀及其在共和國成立之初對世界的看法。


《埃涅阿斯逃離特洛伊》,費德里科·巴洛西,1598

  根據傳說,羅馬歷史起源於特洛伊城的陷落。當希臘士兵從木馬中蜂擁而出,結束十年特洛伊戰爭之際,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將煙火瀰漫下的城內最後一批倖存者聚集在一起。在他的帶領下,特洛伊城的逃亡者們首先抵達了北非迦太基,從那裡又到了義大利,最終在拉丁姆平原定居下來。

  然而,事實上,愛神維納斯之子埃涅阿斯並非羅馬城的真正建立者。但他的兒子尤魯斯·阿斯卡尼烏斯成了拉丁城市阿爾巴·隆加的國王。他是尤利烏斯家族的祖先,後來的尤利烏斯·凱撒和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就出自這個家族。

  尤魯斯·阿斯卡尼烏斯的後裔統治了阿爾巴·隆加許多世代。此後一個名叫阿穆利烏斯的心懷不滿的王子,廢掉哥哥努米托爾,篡奪了王位。老國王的兒子悉數被殺,仍是處女之身的女兒瑞婭·西爾維婭則被迫獻給灶神維斯塔,成為一名維斯塔祭司。然而,命運之神改變了接下去發生的一切。瑞婭因遭到強暴而產下一對雙胞胎男嬰,她認為孩子的父親是戰神馬爾斯。


銅鑄母狼雕像(可能是伊特魯里亞人原作),狼身下的嬰孩由15世紀的一名教皇添加

  阿穆利烏斯逼迫瑞婭將嬰兒拋至台伯河邊。然而,雙胞胎兄弟羅慕路斯和雷穆斯靠著吮吸一頭母狼的奶汁活了下來,並由一名國王的牧人收養長大。剛成年,兄弟倆就推翻了阿穆利烏斯的統治,恢復了祖父的王位。

  隨後,羅慕路斯和雷穆斯回到台伯河畔當年被遺棄的地方,在附近的帕拉丁山上建立了一個新的部落。

  然而,兄弟間的不和迅速升溫以至白熱化。兩人都爭著要當這個新興城邦的國王,最後訴諸暴力,雷穆斯被殺。未來將一統地中海世界的羅馬城邦就在這鮮血四濺的環境中誕生了。傳統觀點認為,公元前753年,羅慕路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他所建立的這座城市,因而成了羅馬的第一任國王。

  考古發掘顯示,早在青銅時代(公元前1000年之前)羅馬地區就有人類存在。帕拉丁山上第一個重要的定居地是於公元前8世紀青銅時代所建的一些木屋。這表明公元前753年這一傳統的羅馬建城日期或許比我們認為的更加準確。

  伊特魯里亞人對早期羅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Roma)這個名字可能就是個伊特魯里亞詞(Ruma)。公元前6世紀出現的羅馬城是仿照伊特魯里亞城市建立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根據傳統記載,共有七位國王成功統治了羅馬近兩個半世紀之久,羅慕路斯是第一位王。羅馬的第七位也是最後一位國王是盧修斯·塔克文尼烏斯·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

  羅馬共和國並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塔克文·蘇佩布在公元前510年被逐僅僅標誌著羅馬在風雨飄搖的漫漫征程中邁向偉大的第一步,此後的數個世紀充滿了內憂外患。在這種嚴酷的考驗下,共和國被鍛造出來,羅馬逐漸征服了義大利地區並向更遠處擴張。獨具特色的羅馬共和國政治和社會結構開始形成,並孕育出在古代世界前所未見的一種力量。

  從公元前510年到前275年,羅馬在義大利半島的支配地位建立起來。羅馬人的統治將義大利眾多民族聯合起來,從北部的伊特魯里亞人到南部的希臘諸城邦。這些民族在羅馬的領導下形成一個持續向外擴張的聯盟,對羅馬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征服義大利途中,羅馬共和國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不斷完善。到公元前275年,定義了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已牢固地建立起來。元老院的集體領導制既提供了穩定的環境,又疏導了貴族的野心。公民大會和選舉給了羅馬公民一個發聲的渠道,而農業經濟又為羅馬軍隊提供了人力支持。羅馬的同盟網路從周邊的拉丁民族一直延展到大希臘地區的城市。這讓羅馬的資源儲備更為雄厚,進而實現了對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控制。

  但羅馬仍然只是一方霸主。其影響力僅存在於義大利半島內,而對於更廣闊的地中海事務,羅馬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第二次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時期的地中海地區

  然而,到公元前3世紀,這一情況開始發生轉變。羅馬人的視線拓展到義大利以外,這讓羅馬和北非城邦迦太基之間爆發了直接衝突,而後者是羅馬共和國建立以來所面對的最危險的敵人。從公元前264年到前146年間,兩大強國之間的霸權爭奪戰差點讓羅馬倒在了迦太基腳下。這場戰爭也讓羅馬擁有了一段最為跌宕起伏的故事,並造就了一批英雄。通過三次「布匿」戰爭,羅馬最終擊敗了迦太基,從此成為地中海上真正的霸主。

共和國的覆滅與帝國的代價

  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和科林斯城的毀滅再次印證了羅馬共和國對地中海世界的統治。再無敵人能對元老院的權威和羅馬軍團的軍事實力形成威脅。


羅馬共和國—帝國疆域變遷,棕色為羅馬共和國,紫色為羅馬帝國

  然而,僅過了一個世紀后沒多久,羅馬共和國就垮台了。共和國依賴的政治和社會平衡機制在混亂和內戰中分崩離析。終極大權從元老院和羅馬人民轉移到皇帝一人之手。

  從真正意義上說,羅馬共和國是自身成功的一個犧牲品。共和政制不斷進化,是為了滿足一個小型義大利城邦發展的需要。作為一個政治制度,共和政制是一項卓越的成就。它穩定而不失靈活,並能在集體和個人統治之間保持謹慎的平衡。但這個制度卻從未為管理一個帝國做好準備。對外擴張給羅馬共和國的政治結構和元老精英階層的集體權威帶來源源不斷的壓力,這種壓力同樣讓羅馬的社會和經濟結構不堪重負。

  歷史上少有時代能比羅馬共和國那充滿創傷的最後一段時光對後世擁有更強大的吸引力。

  古代世界的最強權在血腥的縱慾中頹然崩塌。公元前2世紀的危機削弱了元老院的集體權威,同時見證了操控羅馬共和國晚期政壇的首批軍閥的出現。在蓋烏斯·馬略和盧修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之後是馬爾庫斯·里奇尼烏斯·克拉蘇、格涅烏斯·龐培·馬格努斯以及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這三人組成了所謂的「前三頭」政權。克拉蘇死後,龐培和凱撒的同盟在內戰中瓦解,後者成為勝利的一方。


公元前44年,凱撒遇刺前夕羅馬共和國的行省疆域

  凱撒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並未能拯救危亡中的共和國。馬爾庫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斯及被稱作「解放者」的同胞們所採取的孤注一擲的行動只會使羅馬陷入另一場長達十年的內鬥之中。


《謀殺凱撒》,卡爾·西奧多·馮皮洛蒂,1865

  最終,凱撒的繼子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屋大維亞努斯在公元前31年的阿克提烏姆戰役中擊敗了馬爾庫斯·安東尼和克萊奧帕特拉。四年後,他取名奧古斯都,此為羅馬帝國頂替羅馬共和國的標誌。

  羅馬共和國的滅亡並不是一個命定的故事,而是一個關乎野心和自我犧牲、天才和愚蠢的純粹人為之事。在共和國最後歲月那長存於世的魅力中,蘊含的正是這些普遍的人類特質。

羅馬共和國的遺產

  大約7世紀末,一個無名僧侶在今天僅存的這部完整的西塞羅《論共和國》複本之上,謄寫了擁有無數版本的奧古斯丁的《詩篇註釋》。西塞羅這部偉大的政治學論文的殘稿,以及無法追憶的無數亡佚的共和時代的作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記憶在中世紀走向衰落的一個悲哀的證明。

  西方對羅馬共和國以及古人曾經生活過的那個世界的興趣隨著14世紀文藝復興的開始而復甦。對於古典藝術和文學的欣賞首先發端於像佛羅倫薩這樣的義大利城市,羅馬文化的興起在這些城市裡獲得了特別的反響。義大利學者如彼特拉克(1304—1374)開始收集散落在各地的羅馬共和國文化的遺物,羅馬共和國的那些理想也被用來服務於新的社會和政治模型。隨著文藝復興傳播至整個歐洲,古羅馬以不同的形式被重新詮釋以廣泛滿足各類需求。這一改造過程具有的絕對多樣性,體現在處於文藝復興時代兩個截然不同頂峰的兩人所寫的著作中:佛羅倫薩人馬基雅維里的政治哲學,以及英國人威廉·莎士比亞的戲劇。

     

  透過馬基雅維里實用性的眼光而非奧古斯丁的宗教視角,作為獲取靈感之源,羅馬共和國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獲得了新的重視。

  伊麗莎白時代英格蘭的劇院和馬基雅維里的佛羅倫薩政治委員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對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來說,羅馬共和國對他的吸引力並不小。在生動呈現古羅馬上,莎士比亞戲劇的影響力不遜於任何現代媒體。

  有三部莎士比亞的戲劇是基於羅馬歷史事件創作的,分別是:《尤利烏斯·凱撒》(1599)、《安東尼與克萊奧帕特拉》(1606)以及《科利奧蘭納斯》(1608)。

  文藝復興對於羅馬共和國記憶產生的影響極其深遠,這種影響沒有比在18和19世紀大革命時代的激蕩歲月里表現得更為明顯的了。羅馬古老知識的復興為席捲歐洲和新大陸日益高漲的反對專制王權的鬥爭又添了一把火。羅馬共和國為去君主化的政府提供了一個理想範本。

  盧梭在他的《社會契約論》(1762)中採用並完善了孟德斯鳩對羅馬共和國的看法。任何一部作品都未能像這本書一樣激發了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在尋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盧梭將目光投向古代羅馬,試圖理解「地球上最為自由和最為強大的民族是如何行使其至高無上之權力的」。

  
盧梭(左)與約翰·亞當斯(右)

  對於形塑美國的先驅者來說,羅馬共和國提供了一個現實可行的模板,藉此他們可以獲得指引。約翰·亞當斯就是這批人中的一員。他在1787年發表了那篇傑出的論文——《為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憲法辯護》。作為繼喬治·華盛頓后的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篤信歷史上以羅馬為原型的均衡政體。他最為青睞的政治家是西塞羅。

  從羅馬帝國到教父時期,再到文藝復興,最後至大革命時代,不同世代都在對共和國的記憶進行重新解讀,以服務於這個正在變化的世界的需求。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直前進,未加中斷,直至今日。

  羅馬共和國跌宕起伏的歷史在我們的想象里從未停止撥動我們的心弦,無論是遭高盧洗劫的羅馬城,還是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漢尼拔,抑或是盧比孔河岸邊以及三月十五日殉難的尤利烏斯·凱撒。

  《羅馬共和國》

  The Roman Republic

  叢書名:牛津通識讀本

  ISBN: 9787544771566

  作者:(英國)戴維·M.格溫

  譯者:王忠孝

  定價:32.00

  出版:譯林出版社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一本書揭開羅馬共和國的歷史風雲

  古典歷史資深研究學者戴維·M.格溫所著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晏紹祥作序推薦

  這本小書的出版,固然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國人對羅馬的認識,但它至少為我們了解這個偉大的古國打開了一扇小小的窗戶,同時也讓我們見到,即便在羅馬共和國史這樣古老的領域,今人與古人的對話也從未停止過,並且將繼續下去。

  ——晏紹祥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副會長

延伸閱讀

《羅馬:一座城市的興衰史》

  

  作者:[英國] 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譯者:孫力

  定價:88.00元

  ISBN:9787544772242

  出版:譯林出版社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輕鬆的筆調,幽默的文風,描繪羅馬城近三千年的沉重歷史

  123幅高清圖片,定格歷史瞬間

  暢銷英美世界三十餘年,擺進羅馬國家博物館

  希伯特講述的故事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但它充斥著殘忍、腐敗、貪婪和道德的退化。這座城市建立伊始,便是兄弟間的自相殘殺,它存活過一個又一個世紀,不斷被掠奪、被征服、被佔領。但另一方面,人性與藝術在歷史中交織在一起。希伯特完美地呈現了這種高度成就與卑劣墮落的同生共存。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摘自:譯林出版社 8月20日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ryu 2018-11-11 04:45
神話一樣的歷史文化。
回復 Brigade 2018-11-11 08:49
ryu: 神話一樣的歷史文化。
留下不少好東西。
回復 方和尚 2018-11-26 14:58
真想哪天去看看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7: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