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醫、西醫與營養醫學

作者:kylelong  於 2020-8-10 22: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學習探討|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4評論

關鍵詞:醫學

 

1, 中醫西醫之爭

 

所謂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通常指傳統中醫,是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醫是研究人體氣血經絡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所謂西醫(Western medicine),是指西方的傳統醫學,而且是源自歐洲(尤其是古希臘、德國、英國、法國等)民間醫學為主體而總結提高的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手術、防治等的一門學科。但現在這個含義的西醫已經比較模糊了,被現代醫學(Modern medicine)取而代之。由於地域限制和國人的排外心理,為了顯示和強調與中醫的不同,有些人仍錯誤地將西醫等同於現代醫學。所以,這裡的西醫只是指近代西方的傳統醫學,但我們不可以絕對割裂19世紀之後的由各國醫學與科技綜合發展而來的現代醫學中的西醫部分(尤其是臨床醫學)。

 

1中醫的優勢與短處: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髮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現代中醫(Modern Chinese Medicine),融入了現代植物藥材的現代農業生產與工業化培育、大規模商業化的配伍中成藥、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以及電磁技術取代手工技法的治療方法,針對部分疾病有較傳統中醫或傳統西醫更好的療效,這也是現代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比較顯著的短處在於中藥的配伍與藥方屬於經驗醫學,受制於中藥藥材的自然生長狀態與藥物成分和含量,以及藥材加工的工藝過程;中醫的診斷手段與治療手段更是一門經驗醫學,現代科技無法通過目前的儀器設備來檢測與探求其奧秘。

 

2西醫的優勢與短處:

 

西醫的完整名稱是「傳統西醫」(19世紀之前)與「近代(19世紀之後)西方國家的醫學」之綜合。在很多情況下,西醫僅僅指近代西方國家的醫學,是近代時期的西方國家的學者們在揚棄古代西方國家的傳統醫學之後,發展出來的一門全新的醫學體系,而且這門醫學體系就是當今國人常說的「西醫」。傳統和近代西方國家的醫學在過去的中國被稱為新醫,與舊醫(中醫)相對立。西醫師的診斷更多的是藉助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做出對疾病準確的診斷與數據。醫生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通過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嗅診等方法或藉助聽診器、叩診錘、血壓計、體溫表等簡單的工具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的檢查來診斷患者的疾病。

 

一百多年來,西醫憑藉其先進的檢測設備、威猛的內外藥物和精密的外科手術,期求將所有的疾病全部消滅乾淨。然而,遺憾的是,絕大多數疾病的治療都會帶來各種後遺症以及藥物的副作用。至此,西醫也開始反思,也早已意識到利用這種「武力」和「高壓」政策來對付疾病的思路,並不完全正確,也很想轉到以研究健康、保護健康、依靠健康的理念上來。但是,西醫的知識積累都是以「疾病」為研究對象的,所建立的一套行為體系也是以針對「疾病」而設計的。另一方面,隨著藥物學的發展,使得西醫一直在追求藥物藥理,而非人體健康的維持。這使得西醫開始自我思考,並研究其它國家的傳統醫學(包括中醫)的優勢,從而誕生了現代醫學。

 

3中西醫對比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這種說法「西醫治標,中醫治本」。這句話說得沒錯,中醫治病更考慮人身體的全部及相關整體環境,西醫則是針對於發病的器官或那部分組織進行專治。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的話,西醫是治療人得的病,中醫是治療得病的人,中醫的治療更人性化一些。其實,這種差異的產生,是因為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的。中醫的基本理論是整體和辯證的,是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而西醫的基本理論是西醫解剖學,它是機械的唯物主義。中醫的基本理論是中醫解剖學,還為了見微知著,特別注意小的細節與感覺;西醫更注重對微觀的研究,把人體從器官不斷地細分,已經達到了分子水平。

 

在診斷方面,西醫很少區分同一個疾病上的不同特點,也不大考慮病人的體質、生活環境、秉性等差異,病人一旦生病就會用相同的葯,即使會考慮藥物的副作用而定期更新藥物。而中醫更講究個體的差異,認為不同的人體質不一樣,即使患一樣的病,但治療方法和用藥可能是不一樣的,或同一個人或不同的人患不同的病治療方法可能也是一樣的。

 

一般認為,中西醫學因為其哲學思想不用,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異,因而各自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其實還不止於此。它們應該分屬於兩門不同的學科,因為它們雖然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以「健康長壽」為目的,但是在臨床實踐中,其行為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中醫是以「健康」為著眼點,以保養健康而達到防病祛病的目的,而西醫則是以「疾病」為對立面,以找病治病,繼而希望達到健康為目的。因此,它們不僅有著不同的理論,而且還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

 

西醫的理論和方法都是以肉體器官的物理屬性為研究對比,對損傷壞死等方面的病症很有療效,尤其是疾病病,但卻經常治標不治本,往往留下後遺症,尤其是手術。中醫以人的整體以及一些宏觀的道理來推理,對一些不是很直觀的病症很有療效,尤其是慢性病,對於能看見的一些病,比如外科病,以及現代病,效果一般卻比西醫慢一些。

 

中西醫治療時有時候能夠相輔相成,能治好很多種病症。但是,有一些病,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總是檢查不出來,找不出原因,更加治不好。這些病症卻往往可以藉助於一些有修為的高僧、道士,以及禪師來解決,並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用現代醫學來解釋,那就是醫學心理學,以及營養醫學(這裡的營養包括能量營養、時序營養)。

 

究其原因,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只是研究了病因的一部分成因,沒有將病因的全部以及本質原因揭示出來。西醫完全按照機械化的科學診斷作指導,只研究了病因的表面原因,中醫比西醫從性質上更深一步,但是缺乏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作指導和理論依據,很多學習現代科技的人士不是很信服。但儘管如此,中醫依舊沒有完全把現代醫學所講的病因的本質與原因揭示出來,儘管中醫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來解釋病因的本質與原因。由此基礎上產生的現代醫學,則是非常使得研究與關注的。

 

2, 現代醫學是什麼?

 

現代醫學(Modern medicine)是吸納了全世界優秀醫學(包括中醫)的精華,並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理論與技術的全人類共同的人體健康科學財富。狹義的醫學只是治病救人,那是經典醫學,或者說是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主要有三大分支: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與康復醫學(Rehabilitation medicine)。預防醫學是第一醫學,臨床醫學是第二醫學,康復醫學則是第三醫學。最近(2020年)又增加了營養醫學(Nutritional medicine)與診斷醫學(Diagnostic medicine)兩個分支。將流行病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納入預防醫學範疇,由此可見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它是一切醫學的首要。在這一點上,中醫治未病,成為預防醫學的核心理論依據。在康復醫學中,營養修復理論則是其核心理論依據。近代西醫(國人通常認為的西醫)主要是臨床醫學,包括藥理病理,以及外科手術等等。總之,現代醫學是基於「生物-醫學模式」發展起來的醫學,由此帶來了藥物研發的嶄新階段,並將醫學與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密切結合起來;同時,營養醫學的發展,解決了經典醫學傳統醫學很難解決的諸多疑難雜症。而診斷醫學不屬於中醫或西醫,只是基於現代物理學、化學、計算機,以及信息技術等的高科技結晶的綜合學科。

 

為什麼現代醫學是從19世紀開始計算呢?

 

在醫學的發展進程中,19世紀之後經歷了以下幾個重大事件,促進了各國醫學的發展、融合與交流,尤其是19世紀之後世界各國科技的進步與交流,給現代醫學的發展與進步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論基礎、診療手段和藥物研發。

 

(1) 19世紀基督教新教受啟蒙運動帶來的科學的和文化激進的影響,帶來傳統西醫的全世界傳播;

(2) 全球7次較大的霍亂流行,有5次發生在19世紀

(3) 傳統西醫的診斷學、預防醫學和健康保障醫學開始建立;

(4) 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引進傳統西醫,輸出傳統中醫;

(5) 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嶄新的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的發展

(6) 新帝國主義(New Imperialism)開始對亞洲、非洲進行殖民地及經濟勢力擴張。

 

在西方國家,或者說是近代西醫的主流國家,由於他們掌握了最先進的物理、化學、生物等技術手段,融入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很多學科,並且開始吸納世界各國的醫學,尤其是對中醫的研究與採用(比如一些中草藥、針灸等等),使得現代醫學發展相當迅速。當然,其中很多學科的最先進技術與手段,也有中國科學家的努力成果,這也是世界各國科技交流帶來的現代醫學的進步。另一方面,中國的中醫也由傳統中醫逐漸向現代中醫進步,但現代中醫的發展進程相當慢,這與國策有關。

 

中醫和西醫是可以結合的,而它們的結合點就是營養醫學。基於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基本思想,西醫發展到今天已經偏離了它所應該遵循的自然規律的發展方向,臨床上各種所謂新特效藥層出不窮,但能治癒的病卻不多。病真的這麼難治嗎?不是,是因為沒有遵循正確的方向。如果按照正確的方向去治療,我們身上所有的疾病幾乎都能治癒,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這樣的被人們認為的「不治之症」。而這個正確的方向就是營養醫學。因此,西醫要想走正確的方向,就要回到營養醫學的軌道上,中醫要想大發展,也要走營養醫學的路,這樣,中西醫才能結合,而它們的結合點就是營養醫學。

 

3, 營養醫學是什麼?

 

營養醫學的英文是Nutraceutical,這個字是結合Nutrition(營養)和Pharmaceutical(藥物)而成的新字。不過,更加大眾化的英文單詞,筆者覺得應該是:Nutrient Medicine。顯然,營養醫學與營養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消除了藥物的概念,這裡的藥物指的是人工合成化學品,而天然藥物就是植物提取物,與食品處於同一水平。

 

人體絕大多數疾病都是代謝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意外傷害導致的疾病等等除外)。所謂代謝就是細胞內一系列的反應。就是不論細胞內每秒鐘要發生多少代謝,細胞內的代謝總會有始有終:代謝的起點就是從利用營養素開始,代謝的終點就是生產出能夠履行該細胞功能的物質。從這一點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代謝性的疾病是可以「吃」痊癒,那吃什麼呢?就是吃營養素,來自食物的營養綜合。

 

人體的正常運作,需要氨基酸、脂類、糖類、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和水,而且需要這些營養素的比例很適當,人體內的那些細胞才能正常運作,否則,代謝性疾病就會發生。因此,各種代謝性疾病的根本原因幾乎都是因為吃進來的營養素不合理、不均衡,以及體內各種毒素沒有完全排出體外。那麼,只要把缺的營養素再吃進來,把不均衡的營養素吃均衡了,同時,排除體內毒素,代謝性疾病自然而然也就治癒了,這就是營養醫學所說的將疾病給吃痊癒。當然,代謝性疾病的營養素補充,不僅僅就是一個「吃」可以全面解決的,營養師與健康管理師有一套全面的解決方案。

 

營養醫學是一門比較新的學問,整合了中醫學、西醫學及臨床營養學,研究營養素與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的關係。營養醫學是現代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營養學、中醫學中的養生學等學科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所產生的一個交叉學術領域的綜合學科。它不但有很強的理論性,而且與醫療實踐結合非常緊密。在這一領域藥物和營養得到高度的辯證的統一,營養醫學是現在乃至將來疾病治療的非常重要的一門新興學科,必將會迎來醫學界一場革命。

 

營養醫學強調的是整體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是釜底抽薪清除病因的(治本)醫學和養生學。對於很多疑難病、慢性病,甚至西醫普遍認為的不治之症,具有良好的對策和效果。通過20多年的臨床實踐,受惠的患者達數百萬人之多,並涉及多種西醫認定的不治之症,顯示出非凡的療效,證實了這一新理論的正確性。

 

營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不但可以同時理解中醫和西醫的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為深入理解傳統中醫學奧妙開闢了新思路,對大部分過去用現代醫學無法解釋或認為是不治之症的許多病症,通過營養醫學的新理論、新發現的啟示下,得到了非常圓滿的解釋,並找到了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法。對近代西醫所遇到的困境預示了新出路,更為人類未來健康、防病治病帶來新希望。

 

營養醫學的理論認為:疾病的本質是人體細胞受損傷的過程,治療的過程實際上是受損傷細胞修復的過程。所以,均衡營養一個細胞,預防一個疾病;缺乏一種營養素,產生一種疾病;積累一種毒素,導致一種疾病。營養素的運動和更新,是恢復人體細胞功能的根本方法。因為它們的運動,撞擊了周圍的細胞,從而補充細胞營養、激活、改善細胞的活力。故要使細胞功能恢復,必須及時補充均衡的營養來激活細胞,改善細胞生存的內外環境,改變其周圍營養的濃度與壓力。人體內營養的運動規律,是壓力高的向壓力低的方向運動,濃度高的向濃度低的方向疏散。營養運行特點:是細胞外的營養向上行,細胞內的實體物質向下行。在升降的運行中,細胞與營養的撞擊,是細胞運動的動力之一。營養素的吸收率成為解決細胞修復過程的關鍵因子之一。

 

營養學(Nutritional science;nutriology)是一門研究機體與食物之間的關係的學科。通過對營養學的歷史、起源、發展、特徵、層次等方面的描述,可以知道營養學的發展脈絡。而營養醫學則是將營養學的知識與技術運用到人體疾病的治療上。

 

除了健康人士可以從食品中吸收營養素之外,很多亞健康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士,很難獲得足夠的營養素。Stephen DeFelice博士建議的無害的高單位的天然營養品,就屬於這一類營養素,也就是營養補充劑,也稱為food supplements,中國人喜歡翻譯為「保健品」。營養補充劑(nutritional supplement;Dietary Supplement),又稱膳食補充劑、營養補充品、營養劑、飲食補充劑等,是作為飲食的輔助手段,用來補充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等。而這些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礦物質等,就是營養素(nutrients;nutrient substance)。

 

維基解釋:營養素(Nutrients,又稱為養分)是人體所需的一些物質。主要分為人體需求量較大的宏量營養素和需求量較小的微量營養素。其中宏量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素、蛋白質以及水。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中維生素又可細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則包括有維生素B1、B2、B6、B12以及煙酸、葉酸、維生素C。宏量營養素,除纖維素和水之外,主要為人體提供能量,以焦耳(jouls)或者卡路里(calories)來衡量。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提供4千卡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其它營養素,包括纖維素、水、礦物質和維生素,不提供能量,但在機體的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營養素被人體吸收利用,最為關鍵的就是吸收率(absorptivity)。人體在飲食或吸收大多數營養素時,胃部都必須分泌出稀釋液、消化酶、鹽酸等等,進行消化過程。消化過程耗費時間和能量,根據食量的大小,大約需要40分鐘以上。而等滲營養素能快速進入小腸,5分鐘吸收90%--95%,營養集中,充分地增加了細胞膜對營養的吸收。等滲營養素通常為空腹服用,從而大大地縮短了營養液在胃部的通過時間,減少了脂肪、纖維、鞣質等對微量營養素的吸附,並降低了過強的胃酸對營養價值的消減。等滲營養素進入小腸之後,與數量不少的胰液混合,因為添加了碳酸氫鉀,把營養液的pH值調為微酸性,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了人體對於微量營養素的吸收。吸收快速,也快速見效。這種等滲營養素可以分為液體和粉末,但如果添加量防腐劑和拮抗劑,是不符合健康理念的。

 

加拿大博士龍健康管理中心的龍華博士(Dr. Hua Long)於2018年提出能量營養與時序營養,並將這二者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纖維素、水、礦物質、維生素、抗氧化劑等八類營養素,合併為十類基礎營養素,給各類健康與亞健康人群提供了豐富的健康管理常識與改善方案。

 

4, 營養管理的兩種類型

 

營養醫學最核心的治療手段之一就是營養管理,也就是說營養醫學離不開營養素的配伍劑量與吸收利用,以及心理學、能量醫學、時序營養學的恰當輔助與配合。當然,營養素的配伍劑量,離不開先進的醫療診斷技術;營養素的吸收利用,離不開基礎的分子生物學理論和陰陽(營養)平衡理論。營養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三大領域(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中,分別佔有不同程度的重要地位。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有一句名言:「讓食物成為你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你的食物。」兩次諾貝爾獎得主(一次生物學獎,一次和平獎)鮑林(Pauling·C)對此十分讚賞,他認為講究食物營養,將成為未來醫學的核心之一,許多疾病可以藉助食療予以消除,乃至根治。因此,他創立了新興的「調整分子營養學」。其實,迷戀於希氏上述格言的健康工作者絕非少數。國外當下十分盛行的「整體醫學」、「自然療法」、「營養療法」、「飲食療法」,包括腫瘤治療領域的Genzheit(音譯「甘澤地」,也可意譯為「整體療法」)、「環境療法」、「素食療法」等,雖不能說已經佔據了現代醫學科學的主體,卻也信奉者日多,受益者日眾,有效地減少了心腦血管病、糖尿病及惡性腫瘤、過敏性疾病等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可以這樣說,營養醫學是現代醫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將逐漸在現代醫學的主體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廣義上的營養管理有兩類:(1)草藥的調理:是一種藥物調理(Drug treatment),也稱藥物食療,也即葯膳。採用草藥或草藥提取物,這種調理通常就是中醫的養生調理;(2)營養素調理:是一種植物提取物的調理,屬於營養修復(Nutrition repairment),也稱營養食療。採用營養補充劑;比如維生素、纖維素、鈣鎂鋅、薑黃素、蝦青素、蛋白粉、白藜蘆醇、葡萄籽、魚油、海豹油、輔酶Q10等等。調理是一個基本手段,管理是一個高層方案。

 

調理與修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調理是一個宏觀的新陳代謝過程,包括排毒解毒、補充營養、消炎祛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平衡陰陽等等,這是一個藥物藥理過程;修復是一個微觀的生化反應過程,包括排毒消毒、平衡營養、能量平衡、消炎止痛、抗氧化、酸鹼平衡、補益生菌、激素平衡等等,這是一個營養吸收與修補過程。管理包括營養管理與功效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基礎。

 

營養管理與體質管理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發展,出現了臨床營養學(clinical nutrition),與分子營養學(molecular nutrition)。臨床營養學,主要是關於食物中營養素的性質分佈代謝作用以及食物攝入不足的後果的一門科學。臨床營養學中的營養素是指食物中能被吸收及用於增進健康的化學物。分子營養學主要是研究營養素與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營養素與營養素之間、營養素與基因之間和基因與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機體健康影響的規律和機制,並據此提出促進健康和防治營養相關疾病措施的一門學科。最新的一種觀點是:我們不可以改變我們的基因,但可以通過營養來改變或影響基因的表達行為。上述這兩門學科的發展,促進了營養醫學的進一步完善。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簡單清晰地將中醫、西醫、營養醫學這三門學科的主要作用進行基本定位:西醫是治病,中醫是調理,營養醫學是修復,健康管理則是將醫學與社會學、金融學等結合在一起。

 

5, 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

 

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與醫學緊密結合,醫學的美好未來已經遙遙在望。醫學的發展,經歷了純粹的病理醫學、精密的生物醫學,以及整體的社會醫學三個階段。而從治療角度來看,則是經歷了模糊的藥物水平、精密的分子水平,以及精密的細胞水平三個階段。換句話說,現代醫學的發展,從根本上改善人類衛生和健康的秘密,在於從細胞級別上徹底消滅疾病,包括幹細胞、免疫細胞、細菌細胞在內的各種治療方案,應該是當前研究與應用領域最值得關注的。因為任何單一的藥物處理,都會影響到細胞的整體功能,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與否,還不如直接從細胞水平來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然而,預防與治療疾病的方嚮應該是綜合性的,非單一方面的,任何否定中醫、否定西醫、否定營養醫學的觀點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具體來看,未來醫學發展有如下四個特點:
 
(1),新醫理論的建立,引導天人合一和融合與協調的智慧,以仁心仁術治未病為醫療法則,給人類生命與健康的前途以無限的啟示和觸發,讓醫學回歸自然與天然的本性;
(2),納米技術的應用,引導基因醫學、基因診斷學、基因營養學等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藥物、疫苗或營養素的吸收與定點問題,提高疾病的診斷與修復效率,降低副作用和後遺症;
(3),數碼醫學的應用,引導移動端的人體與醫療儀器聯網、微型機器人的細胞診療、量子或中微子診斷技術、5G遠程診療與全球聯網等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醫院集中診療、大醫院病滿為患的頑疾;
(4),細胞技術的應用,引導幹細胞、免疫細胞、細菌細胞(比如益生菌)等高效修復技術,徹底改變傳統的治療、手術、修復以及康復方案。
 
隨著新理論與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必將讓中醫的高維度信息得以展現與實踐。最重要的是新理論與新技術的應用,是以整合式幾何冪次方的迅猛融合與進展,並且通過5G網路相互影響,交叉結合成為新的維度與分支學科,結合中醫中藥高維度的信息元素,引發更深層次的醫學革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4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20-8-11 02:20
小弟幼時在香港南北行長大,認為中國藥材雖要改良
回復 kylelong 2020-8-11 21:31
來美六十年: 小弟幼時在香港南北行長大,認為中國藥材雖要改良
中藥材主要是農藥化肥問題,其次是硫磺熏蒸。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20-8-12 05:43
同是一種種藥材,在不同省份生產者多有不同之化學元素及份份量.
應該以西藥為例,做成藥丸
回復 kylelong 2020-8-12 20:31
來美六十年: 同是一種種藥材,在不同省份生產者多有不同之化學元素及份份量.
應該以西藥為例,做成藥丸
很多藥材做成藥丸(比如中成藥)之後,藥性會改變。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9: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