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基督教史 第二課: 更正教的初傳(1807--1842年 )

作者:Servant  於 2010-2-27 14:1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基督教信仰問答|通用分類:信仰見證

中國基督教史   第二課: 更正教的初傳(1807--1842年 )

經文: 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他們也要聽我的聲音.並且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了。(約翰10:16)

(一)世界宣教的背景:
a). 16世紀,宗教改革;更正教誕生。
b). 17世紀,與天主教抗爭,「南特赦書」后,外出宣教--屬靈的復興后,帶來人心的改變,願意走出自己原來舒服的,原來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c). 莫拉維亞會--為了福音的緣故,願做任何人--自己賣身,成為奴隸,為了向奴隸傳福音;
d). 約翰。衛斯理的復興---循道會,美以美會—衛理工會—學生自願海外宣教運動—2萬人,1/3去了中國。

(二)中國當時傳教的障礙:
a)。 到中國傳教,對更正教而言,是她破題兒的第一遭。當第一個更正教的差會在成立不久,向中國差出第一個宣教士時,實在是全新的嘗試。
b). 文化上的障礙:由於歐洲天主教與更正教國家之間,爆發了近100年的宗教戰爭,造成兩派教會的互相仇恨,不相聞問。因此,更正教的傳教士沒有從兩世紀前的天主教傳教士那裡獲得任何有關中國的知識和經驗。中國對於19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實在是一個既神秘又陌生的地方。
c). 政治上的攔阻:自從康熙59年,皇帝下令驅逐西洋教士離境開始,歷雍正,乾隆,嘉慶等朝百多年,禁教法令均一再被重申提出。中國政府禁止基督教在華傳教,西洋傳教士一律不得居留中國,國人若有奉教者,皆處死刑。這些律法,給了天主教致命的打擊,同樣,對更正教的傳播更是困難重重。
d). 無法進入中國:貿易方面,中國是十三行,英國是東印度公司。一切的對外貿易,僅在這兩個公司之間,在許多限制下進行。外國人被禁止學中文。國人若教外國人華語,一經發現,即處死刑。除了一定的時間,洋人可到廣州城外的十三行交貿外,其他時間,一律不能在中國。他們都住在澳門。

(三)拓荒先鋒和第一代中國基督徒。
拓荒先鋒—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807年來華;米(拎)(William Milne)1813年來華。
a) 英國人馬禮遜--1804年決定獻身中國的傳教事工,開始學中文,天文,醫學。--1807年來到中國之前,先到紐約--別人問他「你一個人能夠改變中國拜偶像的習慣嗎?」他說,「我不能,我知道我不能;但是,上帝能」。1807年9月7 日,清嘉慶年間,來到中國,是第一個到中國的基督教宣教士。--他到了廣州,在廣州十三洋行工作,當翻譯。---他的主要事工:學中文;編字典;翻譯聖經;出雜誌。

b). 英國人米(拎)--1813年來華--他本來沒有資格;他的父親在他6歲時,就過世;他是個牧童,屬於低下層;他的差會本不許他來(希望選有學識的),但是,在聽完他的禱告后,被聖靈感動,同意了他的請求。---他願意做任何工作,甚至給馬禮遜燒飯---他主要在馬六甲侍奉,幫助馬禮遜辦學校,辦雜誌。—妻子在澳門,1819年過世---他自己1822年過世。
c). 蔡高—中國第一個受洗的更正教的信徒。--廣東香山縣人—印刷工人,協助馬禮遜做印刷工作—馬禮遜替他施洗。1814年9月9日施洗。
d). 梁發—廣東人—1816年11月3日,在馬六甲由米拎替他施洗。--幫助印刷,自己的中文造詣相當好---1820年,他的妻子受洗,第一個中國更正教的女信徒--1823年,梁發被馬禮遜按立為第一個更正教的中國傳教人。--1832年,寫的《勸世良言》影響了太平天國。

(四)拓荒之旅。
a). 居留之地的困難。- 馬禮遜在1807年,受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差派,抵達澳門時,他的首要困難,就是如何取得合法居留中國的身份。 ——中國, 不歡迎他;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緊張,也不歡迎他。——澳門,是由葡萄牙管理,而葡萄牙是一個天主教的國家,天主教的傳教士一直在澳門工作,對這位更正教的傳教士不會有好感。許多時候,甚至稟告中國官府,將他驅逐。
b). 成為東印度公司的翻譯—— 在非法居留中國兩年後,為了合法居留中國,馬禮遜在1809年,加入東印度公司,成為正式的僱員,做翻譯工作。 ——東印度公司,是一販賣鴉片為主的煙商。這件事,一方面是無可奈何,另一方面,也帶來許多不良的後果。
c). 非法偷學中文。—— 有一些科舉落第的人,為了生存,被迫受雇於傳教士手下,從事一般士紳階層視為可恥的工作。馬禮遜的兩個老師,大抵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雇的。同時,他們的薪酬非常高昂。另外,馬禮遜的一位老師,身上常帶著毒藥,以便萬一被官府捕獲時,可以免去酷刑。馬禮遜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學習中文的。
d). 神的預備—— 因為學中文的艱難,一般的商人,都不學中文,所以,懂中文的都是傳教士。這樣,在以後的與中國政府打交道時,需要翻譯的時候,這些傳教士,就是首選。

(五)南洋的傳教基地。
a). 傳教的困難—— 取得合法居留中國的地位,並學會中文後,馬禮遜的具體的困難,就是接觸不到中國人。一年中,只有規定的時間,可以去廣州,並且只能見到少數受雇與洋行從事清潔,苦力的工作的人。(他已經在向這些人傳了)。這段時間,他主要是編了一本中英文字典,叫做「五車韻府」,及從事聖經翻譯和寫福音單張等文字事工。七年後,有第一個華人信徒蔡科(高)受洗,成為更正教的初熟之果。
b) 馬禮遜在華的孤獨工作,至主后1814年結束。 這年,米(憐)來華,幫助馬禮遜。他們搬到南洋。將福音傳給在南洋打工的人,等他們告老還鄉的時候,把福音傳回中國;同時,在南洋設印刷廠,支援在華的福音工作。印刷廠的一個受雇者,是梁發。在南洋追隨米憐一年後,便皈依基督徒教,成為中國的第二位信徒。(後來,在1822年米憐逝世后,由於馬六甲的工作頓失重心,馬禮遜乃決定按立梁發,成為第一位華人牧師)
c). 在這個預備時期,因為不能公開傳教,所以,做了許多預備性的工作。
--文字印刷—1812-1815年,編中文文法(課程);1823年,編《華英字典》;《基要真理手冊》。
--翻譯聖經--1810年,翻譯《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1819年,舊約在馬六甲出版;1823年,合併本出版;當時,還有其他的翻譯本;但這個版本,翻譯比較嚴謹,是一個普遍使用的版本。
-辦雜誌--1815年8月15日,中國的第一份民間的報紙《察世俗每月統計傳》(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介紹西方的科學,律法。介紹聖經的指示。
--設印刷廠—馬禮遜的岳父,使用活字版的中文鉛字,

(六)廣州的福音工作:
a) 其他在廣州的傳教士——荷蘭傳道會的郭士立(G. Gutzlaff), 美國海員之友會的雅裨理(D. Abeel),美部會(屬公理宗)的裨治文 (E. C. Brigeman),以及較后的人如衛三畏(S. W. Williams),羅孝全(I. J.Roberts) . 據統計,至1842年,在中國本土工作的傳教士,共有十七人。其中三人主要在澳門傳教的。
b)「不成功的傳教」 ——一位傳教士寫到:「一個小的外國人團體,絕大部分時間,只能躲在幽暗的角落,悄悄的向他們能夠接觸到的少數中國人,進行不成功的福音工作。」馬禮遜,在七年後,有第一個人信主;到1833年,來華25年後,中國才有十位信徒。
c). 主要的事工。 
-發單張(給科舉的考生)。剛開始是給所有的人,發現他們讀不懂。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辦學堂,栽培本地的人才:
  馬六甲—英華書院;——兩年中,有六個學生,其中三人,隨老師到美國升學,他們是容 (第一位中國留美的大學畢業生,回國后,隨洋務大臣李鴻章工作),黃寬(在美國念完高中,轉到英國的愛丁堡大學,獲醫學學位,為第一個擁有正規西醫訓練的中國人,回廣州博濟醫院服務),黃勝(雖然沒有念成大學,但由於對外國事務的認識,也使他成為了19世紀香港的一位重要的華人領袖)。
  1828年,梁發,古天(),在廣東的高明縣,辦起了第一所基督教的私塾—初期新式學堂--中文,聖經,科學,英文。
-醫療傳道---美國公理會(Congregation)伯駕醫生(Peter Parker)--在廣州設立博濟醫院---第一個最有規模的更正教的醫院,並有附設學校。--他把眼科,麻醉科的觀念,帶入了中國。

思考題:

1)馬禮遜來華傳教之初,遇到了哪些困難?

2)馬禮遜在中國,有那些「第一」?

3)當我們在傳福音而看不到「果效」的時候,如何辦?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6: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