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今年僅用了32個交易日,就從3000點狂飆到4000點;各大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尤其是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北京市,更是屢壓不降。顯然,中外投資人都不約而同地在追捧「奧運景氣」。
與險惡的政治風險相比,經濟上的挑戰對舉辦奧運的中國政府可能還只是小巫見大巫。
新任外交部長楊潔篪18日警告,任何將北京奧運政治化的圖謀,都不會得逞。
在今年的法國總統大選中,左派熱門候選人羅亞爾在談到非洲蘇丹達爾富爾問題時宣稱,不排除以「抵制奧運」作為向中國施壓的手段。
百多名美國國會議員日前也致函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呼籲中國政府在蘇丹問題上採取行動,以避免2008年北京奧運會出現尷尬的局面。
美國好萊塢影星、聯合國親善大使米亞·法蘿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控北京在達爾富爾種族屠殺中扮演幫凶角色,公開抨擊北京奧運就是「種族屠殺的奧運」。被她點名協助打造北京奧運的美國著名導演、憑《辛德勒名單》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史提芬·司匹堡(Steven Spielberg),隨後即刻寫信給胡錦濤,呼籲中國積極介入。
「種族屠殺的奧運」這個概念即刻吸引國際人權組織的注意,它們開始向贊助奧運的西方大公司施壓,通過它們把政治壓力轉嫁給北京。對於非常在意公司形象和產品品牌的國際企業,與「種族屠殺的奧運」掛鉤顯然具備超級殺傷力。
與此同時,近在咫尺的陳水扁公開表示,不會在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時宣布台灣獨立。聽在中共耳里,以善變著稱的陳水扁自然會被視為口蜜腹劍,笑裡藏刀。但是不宣布台灣獨立,並不意味著台北不會採取其他政治動作。險峻的台海局勢,在奧運前後對北京都若芒刺在背。
外部逐漸凝聚的政治壓力還只是北京所面對的部分挑戰,隨著奧運的臨近,國際媒體日益聚焦中國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變化與發展。
如何確保2008年的奧運讓世界看見一個包容、進步、開放、融入國際主流價值的中國,符合官方宣傳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將是中共在1989年之後面對的最大公關挑戰。
這個挑戰給中國民間的異議勢力提供了契機。中國政府去年宣布新規定,放寬對外國記者在北京奧運會及籌備期間採訪和報道的限制,從今年1月1日起實施,到2008年10月17日截止。
要求民主政治、呼籲開放輿論空間、提倡保護環境、爭取信仰自由,甚至基層對抗政府非法圈地拆遷的維權運動,都紛紛利用這個新來的機會向國際社會發聲,宣揚他們各自的訴求。對於向來習慣用強制手段維護社會穩定和統治權威的中共而言,怎麼用對話取代對抗的方式來處理歧見,成為另一個需要學習的新課題。
從積極面去觀察,中國舉辦奧運所面對的挑戰,不亞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承擔的風險。當年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進入了改革瓶頸,尤其國企的產權制度改革,幾乎寸步難行。在內部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借用加入世貿組織的外力來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成了北京唯一的選擇。
中國社會及政治改革如今也面臨了同樣的抉擇,在內部動力不足以繼續前進的困境下,讓奧運作為驅動體制改革的契機,也不失為一個高明的手段。
成功加入世貿組織讓中國成為經濟大國;成功舉辦奧運或將為中國成為現代化政治大國、實現和平崛起的目標創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