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六四 又一觀

作者:反彈琵琶  於 2019-6-5 15: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漫議雜壇|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評論

 一九八九年發生在北京的六四風波,實質上是一次被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鎮壓了的反革命的顏色革命。

  一、「六四風波」是有國際背景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進行和平演變,造成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就是最明顯的證明。如果沒有西方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六四風波」不可能鬧到如此「不可收拾」的程度。早在6月4日之前,製造事件的一些頭目早已備辦好了出國手續,事件發生后很快溜之大吉,逃到西方,受到西方一些國家的庇護就是明顯的例證。

  二、在西方和平演變的影響下,國內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思想抬頭:追求政治上「西方化」,經濟上「私有化」,思想上「自由化」。加上共產黨內的一些領導幹部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以權謀私,貪污腐敗,造成黨風和社會風氣惡化,使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威信降低。加上當時物價大幅度上漲、經濟秩序混亂,使人們產生了一些不滿和怨氣。一有機會就會發泄了出來。

  三、部分群眾對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下台以及下台的方式不滿。4月15日胡耀邦去世,一些學生借胡去世進行悼念活動。很快學生的紀念活動演變成為一場反對官倒,反對腐敗,爭取民主、爭取自由的學生運動。學生運動的起因有著深刻的國內外政治、經濟背景,是與當時國內外各種勢力的鬥爭和較量有關的。中國國內少數有野心的政治人物想利用學生運動推翻政府而掌權,西方國家則希望建立一個親西方的政府,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進行資本經濟殖民。

  四、中國政府和北京市對形勢估計不足,缺少相關經驗,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甚至沒有防暴警察隊伍。在處理學生運動及突發事件時應對不及時,處理欠得當,加之黨政高層領導意見不一,這一切都被國內外別有企圖者利用。如18日深夜,由於在新華門靜坐的學生只剩下數人,武警將他們拖走時動手打了人,引發了強烈的反應。4月26日人民日報《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發表后,學生和市民反應更加強烈,對將事件定性為「動亂」表示強烈不滿,產生了很大的抵觸情緒,導致了4月27日的大規模遊行,致使運動升級而一發而不可收拾,「學生運動」演變成真正的動亂。【事實證明人民日報「反對動亂」的提法是正確的。】

  五、學生們的行動過於激進和幼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經歷過「六四風波」的很多學生進行了反思,一些人認為學生也應對事件負有部分責任。少數激進學生以為流血會喚醒民眾,不知退讓和妥協。學生們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要求與政府平起平坐,把政府當成談判對手,甚至要超越政府之上(參見附件1:首都高校學生《請願書》)。在政府關閉對話渠道並實施戒嚴以後,繼續佔據天安門廣場,更是不理智的,是任何政府都不能容許的。5月19日凌晨,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天安門廣場看望學生時勸告學生「能不能稍微理智地想一想。現在的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你們都知道,黨和國家非常著急,整個社會都憂心如焚。」「各方面情況一天天嚴重,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情況發展下去,失去控制,會造成各方面的嚴重影響」。趙懇請同學們「冷靜地想一想今後的事。有很多事情總是可以解決的。」希望同學們「早些結束絕食」。學生們就是不聽勸告,後果可想而知了。【註:與趙思想右傾,態度曖昧有很大關係。】

  六、中國政府動用軍隊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手段。當時北京交通癱瘓,北京市政府已不能行使職能,近乎癱瘓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面臨崩潰的危險。在此緊急關頭,鄧小平果斷出手,力挽狂瀾,動用軍隊是正確的選擇。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在西方國家對中國政府進行譴責的時候,認為平定「六四風波」是為維護國家穩定所必須採取的手段,是鄧小平晚年最大的功勞。李光耀先生對「六四風波」及鄧小平的評價是客觀公正的。假如沒有鄧小平英明果斷的決策,力挽狂瀾,中國有可能像蘇聯一樣解體,甚至可能爆發內戰,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改革成就了。還有台灣學者李敖曾將中國的「六四風波」比作美國1932年發生「酬恤金進軍事件」,認為中國對六四事件的處理方法是無獨有偶,美國早在五、六十年前就使用過了。可見軍隊介入,是美國發明的,可惜美國沒有申請專利。

  七、5月30日早晨新聞廣播中就播出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的《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以及陳希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簽署的北京市政府戒嚴令(第一、第二、第三),宣布「戒嚴自5月20 日上午10時起實行。戒嚴期間,嚴禁遊行,請願罷工等活動;嚴禁中外記者利用採訪進行挑唆、煽動性宣傳報道;外國人不準介入中國公民違反戒嚴令的活動。」因此,學生和部分市民在此後繼續占駐天安門廣場靜坐示威、隨意攔截車輛、設置路卡都是違犯戒嚴令的。無論在任何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些行為都是法理所不容的,是違法的行為。

八、中國政府應在適當的時候,組織一些學者對「六四風波」進行深入的調

查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長期對「六四風波」採取迴避的態度是不可取的,與其迴避不如面對。當然目前是不是適當的時機,何時是適當的時機,需要慎重考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反彈琵琶 2019-6-5 15:24
系轉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2: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