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李振盛:用鏡頭記錄文革歷史

作者:8288  於 2020-6-30 07: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李振盛在1967年7月17日的自拍肖像,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是一種冒險的行為,因為那時的人們要把黨的利益放在自身之上。他的攝影作品為中國歷史上那個動盪的時期提供了罕見的視像證明。
AMY QIN2020年6月29日

李振盛在1967年7月17日的自拍肖像,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是一種冒險的行為,因為那時的人們要把黨的利益放在自身之上。他的攝影作品為中國歷史上那個動盪的時期提供了罕見的視像證明。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冒著極大個人風險記錄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黑暗面的攝影師李振盛去世,享年79歲。他拍攝的黑白照片震撼人心,其中許多都是多年未沖洗或公開,至今仍是那個殘酷動亂年代的罕見視像證據。
聯繫圖片社(Contact Press Images)創始人、曾為他的攝影集《紅色新聞兵》(Red-Color News Soldier)擔任編輯的羅伯特·普萊奇(Robert Pledge)上週二證實了他的死訊,他表示李振盛之前在長島住院。他住在皇后區。此外沒有公布更多細節,包括逝世的日期。
1966年5月毛澤東發動文革之時,年輕的李振盛是中國東北一家地方報社的攝影師。手臂上戴著寫有「紅色新聞兵」的紅臂章,他得到了參與官方活動的特別機會。
1965年5月12日,在黑龍江省舉行的一場「對敵鬥爭大會」上,當地農民帶領人群高喊口號。
1965年5月12日,在黑龍江省舉行的一場「對敵鬥爭大會」上,當地農民帶領人群高喊口號。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我就跟其他人一樣興奮,」他在2003年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回憶道。「那種幸福是真實的。我們覺得能活在那個時代很幸運。」
但他的興奮很快變成了焦慮。一場旨在鞏固權力的政治運動很快席捲了整個國家,引發了長達十年的動亂,顛覆了中國社會。被稱為「紅衛兵」的激進青年橫衝直撞,與彼此以及他們認定的「階級敵人」鬥爭。
以消滅中國的「封建」和「資產階級」文化為名,無數歷史遺跡和文物被摧毀。在目睹了東北省份黑龍江的紅衛兵洗劫教堂和寺廟、焚燒經文、批鬥僧侶之後,李振盛開始產生懷疑。
1968年4月5日,八名罪犯和反革命分子被迫跪在哈爾濱郊外。在他們被處決前的那一刻,一名警衛試圖將兩名被判刑的情人分開(最左)。
1968年4月5日,八名罪犯和反革命分子被迫跪在哈爾濱郊外。在他們被處決前的那一刻,一名警衛試圖將兩名被判刑的情人分開(最左)。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1966年9月12日,三名男子在哈爾濱的街道上被遊街示眾,牌子上寫著他們的名字和所指控的罪行(左起:黑幫分子、土皇帝、反革命分子)。
1966年9月12日,三名男子在哈爾濱的街道上被遊街示眾,牌子上寫著他們的名字和所指控的罪行(左起:黑幫分子、土皇帝、反革命分子)。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我意識到,我必須記錄下這段動盪時期,」他寫道。「我並不知道這樣做是為了革命,為了自己還是未來,但我知道必須用相機作為記錄的工具。」
他不僅拍下了高舉的拳頭、革命的激情和大規模批鬥會這些報社要求的宣傳照,還拍了不那麼討喜的內容。文革期間,他累計拍攝約10萬張照片,將其中許多負面內容藏在了他哈爾濱(中國最北省份的省會)家中的木地板下,多年來一直沒有沖洗。
他的作品集至今仍是關於文化大革命如何在遠離首都北京的地方顛覆日常生活的最完整和細緻的視覺紀錄之一。他的照片有很多是關於「批鬥會」的,在這種大會上,人們被批鬥、虐待,並被要求在一大群批鬥者面前低著頭站好幾個小時。
1967年1月17日,在哈爾濱北方大廈的台階上,一個造反派組織強迫敵對組織的領導者下跪並批鬥。這裡曾經進行了許多的「批鬥會」。
1967年1月17日,在哈爾濱北方大廈的台階上,一個造反派組織強迫敵對組織的領導者下跪並批鬥。這裡曾經進行了許多的「批鬥會」。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有時他也會參加批鬥,喊口號鼓動人群,以便他拍照。在這些批鬥會上,許多人被迫在脖子上掛著寫了他們所謂罪行的牌子:「大地主」、「黑幫分子」、「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有些人被判處勞役或死刑。李振盛記錄了處決過程。
儘管只得到一次拍攝毛澤東的機會,「偉大的舵手」仍無處不在,頻頻出現在肖像、半身像和徽章上。在一張照片裡,在松花江中游泳的人們大聲讚頌毛澤東。在另一張照片裡,一對新婚夫婦用主席照片和語錄裝飾他們的卧室。根據官方描述,這對夫婦後來被批評在毛澤東眼皮底下做愛,但他們辯稱自己一定會先把燈關掉。
游泳者浮在松花江上歌頌毛澤東。毛澤東在李振盛的許多照片中出現——並非本人,而是畫像、半身像和徽章。
游泳者浮在松花江上歌頌毛澤東。毛澤東在李振盛的許多照片中出現——並非本人,而是畫像、半身像和徽章。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時,已有數千萬人遭到迫害,據一些估計,死亡人數達到150萬。許多人被迫自殺。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還沒有哪場政治運動像『文革』那樣持續如此之久、影響如此之廣、傷害如此之大,」李振盛在2018年接受時報採訪時說。


1988年,中國正處於一段短暫的開放期,李振盛在北京首次展出了他此前藏起來的20張照片。他的系列作品《讓歷史告訴未來》獲得了競賽的最高獎項。
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文革在中國越來越成為禁忌話題。官員們多次阻止李振盛公布照片,這是執政的共產黨為粉飾這一混亂歷史篇章所做的更廣泛努力的一部分。
在1966年的一張照片中,李振盛任職的《黑龍江日報》的工作人員指責當地工作小組負責人駱子程「執行資產階級路線,壓制群眾運動」。
在1966年的一張照片中,李振盛任職的《黑龍江日報》的工作人員指責當地工作小組負責人駱子程「執行資產階級路線,壓制群眾運動」。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李振盛為中國現代歷史上一個不可思議的重要時期的恐怖提供了面孔、形象和質感,」澳洲漢學家白傑明(Geremie R. Barmé)說。「他是中國大批有良知的男男女女中的一份子,他們竭力記住並對這段當局不惜去歪曲或噤聲的時期進行反思。」
2003年,李振盛出版了一本名為《紅色新聞兵》的影集。這些照片此後在60多個國家展出。
「我想我們必須通過認真反省,通過思考,釋放那些遭受折磨的靈魂,」他在書中寫道。「我想向世界展示文化大革命發生的真實歷史。」
1965年,一名年輕女子公開抨擊同是農民的張殿閣,理由是「無理」逼迫她父親還錢。
1965年,一名年輕女子公開抨擊同是農民的張殿閣,理由是「無理」逼迫她父親還錢。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李振盛於1940年9月22日出生在東北港口城市大連的一個貧窮家庭。他的父親李元鑒曾在一艘輪船上做廚師。母親陳世蘭在李振盛三歲時去世。
不久之後,一家人搬回了東部省份山東的老家。李振盛與他的妹妹和同父異母的哥哥一起長大。1949年,哥哥在與毛澤東的革命軍的戰鬥中喪生。
李振盛從小就燃起了對電影和攝影的興趣。為了買電影票,他積攢空的鋁牙膏管並賣掉。在中學時期,他用珍貴的郵票收藏換了第一台相機。朋友有時會集資買一卷膠捲,以便李振盛可以照相。
1965年5月12日,在黑龍江省,李振盛在一次「對敵鬥爭大會」上。
1965年5月12日,在黑龍江省,李振盛在一次「對敵鬥爭大會」上。 LOU GUOQI, VIA CONTACT PRESS IMAGES
他後來在東北省份吉林的長春電影學院學習攝影。但是由於毛澤東在「大躍進」計劃期間的災難性經濟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規模饑荒,這個領域鮮有工作機會。畢業後,李振盛最終在哈爾濱《黑龍江日報》找到了攝影記者的工作。
1968年,他與報社編輯祖瑩俠結婚。那年——即文化大革命開始的第二年——李振盛被指控為「新資產階級」。在報社300名員工面前,他受到了六個多小時的批鬥並被降職。
次年,他和妻子被送往農村「勞改」,並被迫從事體力勞動。1971年他們獲准返回哈爾濱,彼時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已過。他回到了報社,但是直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他才終於感到安全。
1966年,扛著紅纓槍、佩戴紅袖章的學童遊行經過哈爾濱一家俄羅斯風格的百貨商店。
1966年,扛著紅纓槍、佩戴紅袖章的學童遊行經過哈爾濱一家俄羅斯風格的百貨商店。 LI ZHENSHENG/CONTACT PRESS IMAGES
1982年,李振盛開始在北京的一所大學教攝影,在那裡,他於1988年見到了聯繫圖片社的普萊奇。他們保持著聯繫,並在十年後開始著手準備李振盛的影集。
在他去世時,兩人正在準備一本新書,內容是李振盛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自拍肖像——在人們把黨的利益放在自身之上的時期,這是一種冒險的行為。李振盛還記錄了北京的那場最終引發1989年天安門廣場鎮壓的抗議活動,但從未發表過那些照片。
普萊奇說:「這是他一生的痴迷——見證歷史並記錄下來。」
李振盛於2012年在倫敦巴比肯畫廊。他的作品至今仍是關於文化大革命如何在遠離首都北京的地方顛覆日常生活的最完整和細緻的視覺紀錄之一
李振盛於2012年在倫敦巴比肯畫廊。他的作品至今仍是關於文化大革命如何在遠離首都北京的地方顛覆日常生活的最完整和細緻的視覺紀錄之一 RAY TANG/SHUTTERSTOCK
在人生的最後幾年,李振盛往返紐約和北京兩地,在北京時,他可以離兒子笑寒和女兒笑冰近一些。目前暫時無法找到有關其身後人的信息。
李振盛一生的願望是讓他的中國同胞記住文化大革命。近年來,隨著中國當局逆轉了承認現代歷史的努力,這一使命變得更加困難,從而導致所謂的全國性集體失憶。
儘管如此,他還是朝著2018年的目標邁進了一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了《紅色新聞兵》的中文版。儘管主要在香港和台灣發行,仍有一些書通過非官方管道進入中國大陸。
「一些人批評我,說我把中國的家醜外揚,」李振盛在2018年說。「但是德國已經正視了它的納粹歷史,美國仍然在討論它的蓄奴歷史,為什麼我們中國人不能討論我們自己的歷史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6 18: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