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電子貨幣支付會導致花費更多嗎?

作者:8288  於 2020-6-2 05: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移民生活|已有3評論

電子貨幣支付會導致花費更多嗎?
  • 梁路海
  • (Lu-Hai Liang)
手持信用卡和硬幣的女性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

2020年1月31日

我記得小時候,為了省下零花錢,把它放在一個專門的抽屜里,一英鎊的硬幣整整齊齊地堆疊在一起(堆疊高度從不危及結構的完整性)。我在黑斯廷斯(Hastings)長大,東蘇塞克斯(Sussex)的一個沿海小鎮,黑斯廷斯以1066年的歷史和迷人的海濱而聞名。它有點陳舊的名聲,但一直保持積極進取。

我14歲時拿到了第一張借記卡。後來,我在一家賓果遊戲廳工作,攢了一年的錢,然後把錢存進儲蓄賬戶。我避免使用信用卡。當時(2007年)的銀行利率在5%左右,我記得有一年拿到70英鎊(91美元),這讓我覺得非常富有。

進入2018年,我在中國北京以自由記者的身份生活和工作。我周圍的北京居民都在用智能手機支付一切費用。人們在餐廳、商店或便利店的櫃檯前,向收銀員出示二維碼進行掃描。掃描成功后,在線系統會立即從支付人的電子錢包中扣除相應的消費金額。沒有掏取現金和等待找零錢的過程,也不用刷卡,交易只需幾秒鐘。

我是個頑固的堅持者。我的朋友們,無論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都取笑我太傳統,太執著於「臟現金」,把使用那些皺巴巴的紙幣當作我路德派(Luddite)作風的證據。我一直用實體貨幣,避免電子支付和電子錢包有幾個原因,首先,擁有現款感覺更安全。我不知道電子貨幣在智能手機上是如何運作的,擔心它會被輕易地吸走。

其次,我擔心使用電子支付,沒有了現金支付的麻煩,最終會花費更多。由於失去了紙幣的有形、可見的特性和有形的交易——比如掏出錢包,找到需要的鈔票,然後交出現金。我會失去每天花多少的所有感覺。

有些人擔心過渡到電子支付,認為他們會花費更多

圖像來源,JAVIER HIRSCHFELD/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有些人擔心電子支會讓他們會花費更多。

這些擔心有道理嗎?隨著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迴避現金,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基本問題。

在我們進入消費心理複雜和棘手的問題前,以及導致行為經濟學誕生的古典經濟學和心理學之間的衝突之前,先考慮一下金錢到底是什麼?

金錢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今天我們把它視為理所當然,從不考慮一張紙或一塊金屬本身是否有價值。在倫敦經濟學院教授貨幣和金融史課程的波爾泰維奈(Natacha Postel-Vinay)說,貨幣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明,它代表了人類社會的根本變化。

她說:「這和易貨完全不同。不需要匹配不同人的需求。如果想買麵包,麵包商不需要得到其它的東西:外套或者蔬菜。只需要付一些銀子。」

第一次有記錄的使用貨幣,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文明時期的古伊拉克和敘利亞。在巴比倫時代,人們使用大塊的銀,這些銀是根據一種叫謝克爾(shkel)的標準重量來計算的。從巴比倫開始有了最初的價格記錄,是由祭司在馬爾杜克神廟記錄,還有最初的賬簿和最初的債務。

在巴比倫,有了貨幣經濟所需的許多基本要素。包括:銀的純度接受定期測試;對國王或政府的信任,人們相信國王或政府能保證貨幣的價值。波爾泰維奈說:「在任何時候,為了讓錢有價值,信任是必需的。」在這個過程中,貨幣方面也有了很大發展。巴比倫有貨幣,但它很笨重,需要稱重,它沒有硬幣那樣先進。大約從公元前1000年起,其他文明開始使用貴金屬,在古希臘的呂底亞(Lydia)王國,第一批硬幣被鑄造出來。

古代的巴比倫人是第一個提出金錢概念的人

圖像來源,JAVIER HIRSCHFELD

圖像加註文字,

古代的巴比倫人是第一個提出金錢概念的人。

中國最早使用紙幣是在唐朝(公元618-907年),當時的紙幣是私人發行的信用票據或交換票據,但直到17世紀,歐洲才開始接受這種想法。

如今,貨幣不再與實物掛鉤,實物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商品,如金幣或銀幣。我們使用的是一種被稱為「法定貨幣」的貨幣形式,這種法定貨幣是由政府確立的。

信用(和債務)的概念早在信用卡發明之前就存在了。波爾泰維奈解釋說:「為了賺錢,它不需要是有形的。」

銀行發行的信用卡是1946年由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的弗拉特布希(Flatbush)國家銀行的比金斯(John Biggins)發明的。隨後,在美國信用卡被推廣到旅行推銷員,供他們在旅途中使用。在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於1966年6月29日發行了英國第一張信用卡。

1987年,英國出現了第一張借記卡。晶元和個人識別碼(PIN)技術於2003年推出,4年後非接觸式信用卡也隨之出現。

中國發明了紙幣,中國現在已完全接受電子支付。

圖像來源,JAVIER HIRSCHFELD/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中國發明了紙幣,中國現在已完全接受電子支付。

與此同時,在中國,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或在智能手機上生成二維碼供商家掃描,被當作一種支付方式。中國能迅速採用電子支付是因為:微信無處不在,這是一款超級應用,包括電子支付/電子錢包、簡訊和社交媒體功能;電子商務平台的普及,如阿里巴巴的淘寶平台;以及信用卡使用率相對較低的事實。從2015年開始中國普遍使用電子支付。

加拿大是無現金消費比率最高的國家,一人擁有兩張以上的信用卡是普遍現象。在歐洲,瑞典是最無現金消費的社會,瑞典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13%的瑞典人說在最近一次購物中使用了現金,低於2010年的40%左右。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相比之下,約70%的美國人仍然每周使用現金。

在紐約做廣播記者的瑞典人斯文森(Emelie Svensson)說,在現金使用方面,美國和瑞典有很大的不同。她談到自己在美國的生活經歷時說:「美國是習慣於給小費的,很多商店甚至不收卡,或者至少要花10美元購買。」「不過瑞典情況也有所改變;5年前,我還用現金付了房租!」

儘管英國可能會增加非現金支付的使用,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20歲來自哥德堡的卡爾森(Moa Carlsson)來說,與她的祖國瑞典相比,感覺英國很古雅。當她訪問英國時,她說:「我想在使用現金的方式上有點有趣,而且有點奇怪。」「英格蘭人自己感覺過時了。但如果在英國不使用現金,我倒會感到古怪了。我覺得英鎊是英格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瑞典克朗更重要。」

與現金相比,我們發現用信用卡比用現金更容易

圖像來源,JAVIER HIRSCHFELD/GETTY IMAGES

對生活在無現金交易社會的人們來說,電子支付的好處顯而易見。這很方便。沒有口袋裡有200英鎊的感覺,也沒有掏錢的麻煩。「提款機在哪裡?它就在你的口袋裡。」英國企業家范伯根(William Vanbergen)說。2003年他首次來到中國,是電子支付的後來使用者。

和卡爾森一樣,范伯根說用現金交易感覺過時了。當他去香港工作時(在香港,現金仍然是常見的支付方式)或者回到他的祖國英國時,他說,感覺就像回到了過去。

所謂的缺點是什麼?

使用電子貨幣消費是否會讓人們花費更多?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涉及在多方面將人類視為非理性的動物。例如,心理學上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失去100英鎊時感受到的痛苦比獲得100英鎊時感受到的快樂要多。換句話說,損失帶來的痛苦更傷人,儘管這兩筆錢的數目完全相同。

這種心理上的洞察推動了經濟學領域的巨大變革。以前,在古典經濟學中,學者們的理論是基於人們行為理性的假設(這樣,一個人就可以同樣對待等額的損失和收益),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是錯誤的。這就產生了行為經濟學和消費心理學等分支學科。

在這個相對較新的學科中,著名研究人員之一是普雷勒克(Drazen Prelec)。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曾進行過一項無聲拍賣的研究。這次拍賣是為著名的斯隆商學院(SloanBusinessSchool)的學生舉辦的,拍賣的是已經售罄的NBA籃球賽的門票。研究人員告訴一半的競標者只能用現金支付,另一半人則被告知只能用信用卡支付。

結果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平均來看,信用卡買家的出價是現金買家的兩倍多。根據普雷勒克的說法,這意味著用信用卡花一美元的心理成本只有50美分。

信用卡消費顯然會影響人們的消費方式,許多研究都證明了這一點。然而,也有研究表明,信用卡賬單到達時,會給接收者帶來巨大的心理痛苦。事實上,行為經濟學家認為,這正是借記卡持續流行的原因。

但是用電子錢包怎樣?盧萬大學(Louvain)的博士后心理學家和行為經濟學家埃弗雷迪(Emir Efendic)解釋說,重要的是反饋。「使用信用卡,不能得到即時反饋。但是有了網上銀行,馬上就能看到被扣除的金額,」埃芬迪奇說。「如果失去了反饋,那麼是的,你會花更多的錢。」

使用信用卡,付款的痛苦被延遲(直到每月的賬單到達)。換句話說,信用卡的強大之處在於,它具有將購物的快樂與支付的痛苦分離開來的能力。

越來越多的人開啟了無現金的生活模式,電子支付的便利顯而易見。

圖像來源,JAVIER HIRSCHFELD/GETTY IMAGES

圖像加註文字,

越來越多的人開啟了無現金的生活模式,電子支付的便利顯而易見。

但電子錢包,用戶可以看到錢被立即扣除。在北京使用微信支付的英國僑民貝爾頓(Emily Belton)說,她喜歡每次微信支付后收到通知,餘額和付款會實時顯示。這是即時反饋,因此與信用卡的效果不同。

然而,普雷勒克發現,當我們花錢時,神經系統中的「退縮時刻」會亮起,就像短暫的身體疼痛一樣。雖然目前還沒有使用電子錢包支付的類似研究,但可以假設,使用智能手機支付時可能會錯過神經系統中的「退縮時刻」。但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這種花錢的痛苦可以防止我們過度消費,但消極的一面是,它剝奪了我們消費的快樂。這種心理成本,普雷勒克稱之為「道德稅」。「道德稅」可以通過其它方式來降低。如捆綁銷售等定價工具,包括在購買一種主要商品的同時提供「免費」商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道德稅」。提前還款也是一種方法,即使沒有經濟上的優勢。例如,人們更喜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度假(儘管他們失去了一些現金流動性)。

一旦到了國外,人們也會發現用外幣消費更容易,對待外幣的嚴肅程度遠遠低於用本國的「真金白銀」。像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這樣的公司就抓住了這種心理,在他們那裡度假的客人,是購買塑料晶元來代替現金使用。

就我來說,最終轉變為在北京使用電子支付。我發現無現金支付系統在無縫聯接和便利性方面相當驚人。這就像生活在一個可以享受所有消費帶來的好處,卻沒有付出痛苦的世界里。

也許這對經濟發展更有利,因為人們可以自由地花錢,對經濟有益,世界各地很多政府都鼓勵這樣做。英國有句古話:「金錢如糞肥,不散則無利。」但有時,這種輕鬆的自由消費,會導致一種不安。

可能這就是普雷勒克提到的「道德稅」,這是一種將機會成本視為真正痛苦的心理傾向。換句話說,我會感到這種不安,因為我想象我可能會把錢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從以現金為基礎的活動轉向無現金的活動,我們的消費方式在發生改變。但金錢仍在人類生活中起主導地位。

請訪問 BBC Future 閱讀 英文原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你懂的 2020-6-2 05:58
電子貨幣將嚴重限制個人自由,民主社會普遍唾棄它。
現在的健康碼已經嚴重擾民了
回復 leifu 2020-6-2 12:22
感覺都一樣,我每天都有記賬的習慣,任何支付方法對於我都一樣,其實如果不喜歡電子支付,可以去取款機就行了。在國內可以刷手機,國外可以用信用卡或者現金,有些國家美元和當地幣可以同時使用,沒有什麼不方便的,當然對於自制力不好的人會有一些問題。任何事情平淡的去看就好,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完美的社會制度,都可以講出一大堆優點和缺點,總看缺點自己一定非常痛苦,所以任何事情我們都必須保持樂觀的心情,覺得不好就遠離他。
回復 SAGFS 2020-6-3 01:04
===在中國如果不帶或極少使用手機的話很可能會帶來麻煩,消費都可能遇到障礙. 消費者被社會綁架的感覺, 這不是一種進步而是限制和綁架 ...... 阿里馬某曾說過"如今沒有手機連要飯都要不到..."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4: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