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為了它,國家花300個億,買斷了1700萬人的青春......

作者:8288  於 2019-3-30 15: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它曾席捲全國、長達數年,

掀起爭議無數,

但如今已面目模糊;

 

它背後有1700萬人的青春

堪稱人類歷史的史詩性遷徙,

但卻漸漸被遺忘;

 

為了它,

國家花了300多個億,

鄧小平為它心痛,

但如今卻少有人將它提起。

 

它的名字,叫知青。




1955年,

《人民日報》上一行紅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上書: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

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

學生們把報紙傳看了一遍又一遍。

正氣浩然,一心向黨。

青春正好的臉上稚氣未脫,

熱情洋溢的少年心繫家國。

但他們卻不曾想到,

這一行紅色大字竟成了他們命運的轉折。




1966年,運動開始了,

在那些黑白顛倒,似人似鬼的日子裡,

學生們的激情,

將動亂的時局攪得更加混沌。

為了穩定時局,讓這些年輕人安置下來。

一個方案在倉促中草草落地,

這個方案叫:上山下鄉。

而此時,

坐在教室里聽課的學生們還沒意識到,

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人生的極夜。

 



1968年,

《人民日報》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題為,

《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裡吃閑飯》。

而裡面那句: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

在一片嘶喊混亂中,如一把火炬,

為學生們指出了一條路,

這條路通往農村、通往邊疆,

也通往層層未知與重重迷霧。




 

年輕的心總是勇敢的,

但也是衝動的,

單單一句,

「青年要下鄉去,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就能輕而易舉撩撥起青年們的一腔熱血,

於是,

「我要去黑龍江,北大荒!」

「我要去內蒙古,雪域草原!」

「我要去雲南,蟲谷深山!」

……




一句句誓言,一張張血書,

如萬斤鐵鎚,

將那些未經世事的鮮活生命,

死死釘進了祖國的邊邊角角。

但更多的,

還是被逼迫的屈從和無奈的妥協。




那麼多老師眼中的好學生、

家人呵護下的好孩子,

原本有著錦繡的前程和大好的人生,

但只因父輩在「運動」中蒙受了不白之冤,

就也要被牽連、被抹黑,

被打上「異己」的烙印。

一夜之間,天地變色,

他們不再是科學家的兒子、文學家的後代,

而變成了「黑化餘孽」、「危險分子」,

眼看著家被燒被砸,眼看著親人被打被抓,

羽翼未豐的他們都只是孩子,

哭紅了眼、喊啞了嗓,卻無能為力。





曾引以為傲的優異成績被統統無視,

曾信誓旦旦的豪情壯志也全部歸零。

一紙「上山下鄉」的鐵令,

壓在了他們稚嫩的肩上。

而這場風暴,如黑色的深淵,

將千萬學子大口吞噬。



 

十年間,

1700萬城鎮中學生被迫上山下鄉,

1700萬個家庭支離破碎,分隔天涯。

無論是在農村插隊落戶,

還是在兵團軍墾拓荒;

無論是去草原牧馬放羊,

還是去農場植樹耕田;

不一樣的地域,但卻是一樣的無望。

他們在荒原戈壁上流幹了想家的眼淚,

在沙漠曠野里磨練出壯實的臂膀。





修橋築路、搶險救災、教書種田……

每一種苦,他們都親自品嘗;

每一滴淚,他們都悄悄抹去。

在時代的咆哮聲中,

他們的呻吟和呼號太微弱。

轉瞬間,

抗議和哀泣就被淹沒在拖拉機的轟鳴聲中,

不甘和憤恨也被壓制在紅星閃閃的讚歌里。

但苦難從不簡單,犧牲也不是偶然。



 

一場突如其來的草原大火,

就能將搶險的知青燒成焦炭;

幾捆落水淋濕的木柴,

就能逼一個知青下水打撈,甚至溺亡。

而那些走失的羊群、瘟死的雞鴨、

危險的礦井、斷裂的窄橋,

每一處看似平常的微末小事,

都可能拿走一個知青的生命;

每一次繁重艱辛的體力勞動,

都潛藏著折磨知青一生的隱疾。




畢竟,

他們對鄉村的土地是那樣陌生,

他們成長的環境是那樣不同。

但集體財產珍貴如金,

青年的命輕如草芥。

他們不得不咬著牙、掙著命,

爆出青筋在田間地里刨食。

甚至,

不得不娶一個大字不識的村婦,

或者嫁一個草莽無知的農夫;

只為了,飽腹求生。


生存的慾望蓋過了一切,

所有的知識才華、所有的理想抱負,

在飢餓和寒冷麵前,

顯得是那樣微不足道。


十年的折磨與錘鍊,無盡的希望與絕望,

將那些鮮活透亮的面孔,

刻上了深深地皺紋和滄桑。

但就在他們,

在地獄中苦苦煎熬、幾近崩潰時,

一個消息如平地驚雷,

震醒了千萬知青。

 



1977年一切進入尾聲,

高考得以恢復。

而這「高考」二字,像是從天邊傳來,

喚醒了每個知青塵封的記憶。

十年前,

他們都坐在窗明幾淨的教室里,

夢想著通過高考進入大學殿堂;

而今,他們已近壯年,

常年的勞作、文化的匱乏,

可卻並沒有澆熄一顆顆求知的心,

反而在長久的沉寂壓抑過後,

如火山爆發般,勢不可擋。



望故鄉群星 - 知青之歌


全國各地的知青們群情激奮,

請願、罷工、靜坐、遊行……

他們用盡一切辦法、

耗盡所有積蓄,

不惜一切,只為回家。




終於,1980101日,

籠罩在知青頭上的烏雲漸漸散去,

那一年的國慶,

意味著1700萬知青的重生。

中央正式宣布:

知青可以回城了!


慨嘆聲、啜泣聲響徹每個村莊、每個農場,

家家喜極、戶戶無眠,

苦熬著的孩子們終於得盼與家人團聚,

但那些已在農村成家的知青們,

卻面臨著更兩難的抉擇。




 

當初的少年已為人夫、為人父,

曾經的意氣風發已沉澱成斑斑白髮。

於是,有人為了責任選擇了留下,

留在妻兒身邊,

留在這片本不屬於他的土地上,

也留下了一生的遺憾與哀傷。

但痛苦的不僅僅是他們,

那些單身的知青,

更面臨著更難的關卡......





下鄉時是千軍萬馬一條路,

回城時卻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

出身好的可以回城,

有關係的可以回城;

但大多數無背景、無人脈的知青,

卻求告無門、天地不應。



 

「我要回家」的請願書,

即便是鮮血寫就,也無人理會。

那樣的時代,

公平與正義是奢侈品。

於是有的人會服用麻黃素、升壓靈,

來製造「高血壓」;

有的人會喝農藥來造成「胃痙攣」、

喝墨水製造「胃穿孔」,

他們怕疼也怕死,

但更怕回不了家!




知青歸來群星 - 知青之歌


而那些歷經千難萬險幸得以回城的知青們,

又因長時間的知識斷層和學無所長,

面臨著下崗的困境。

企業中,年紀偏大的是他們,

專業不足的是他們,

被強制辭退的也是他們。


知青歲月,

抽走的不只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十年,

更是那段黃金的學習期和上升力。

而當廉頗老矣、遲遲歸來,

新興的行業和更迭的知識,

又不讓他們不得喘息。

就這樣,無措又無力的他們,

又被捲入了另一種茫然和焦慮。

 

1978年,鄧小平談起知青時說,

「國家花了三百多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

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

農民也不滿意。」

這句話,不知戳痛了多少知青的心、

惹哭了多少走過那段灰暗歲月的人。



遙遠的地方群星 - 知青之歌

但所有知青們的委屈和隱忍,

都深深的被烙印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

千萬的知青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做出的貢獻無法估量。


多少如今的風雲人物,

都曾問道於鄉下某個知青教師;

多少當今的行業翹楚,

都曾解惑于山里某位知青導員。

知青們,

將生命中最華彩的部分縫進了黑白的年代,

用青春中最寶貴的活力照亮了祖國的邊角。

也正因有了這段痛徹骨髓的經歷,

正是存了那些微茫光亮的夢想,

史鐵生才寫出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梁曉聲才寫出了《今夜有暴風雪》;

葉辛才寫出了《蹉跎歲月》……






也許,這些寥寥的智慧之光,

是歷史貼在知青身上的療傷葯,

也是後人自我開脫的安慰獎。

 

天地蒼茫,白駒過隙。

不管是「青春無悔」的知青壯志;

亦或是「青春有悔」的知青輓歌,

都不該用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強加其上。

「無悔」固有一腔熱血的浪漫光榮,

而「有悔」也傾訴了無法釋懷的不堪過往。

「老三屆」下鄉人數達千萬,

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絕後的文化遷徙。




他們中的大多數歷經了種種苦難,

承受了難以想象的折磨,

但仍在熬煎中為農村的思想啟蒙,

做出了悲憫的奉獻。

中國知青,出類拔萃者多,

群星璀璨者多,

而抱憾終身者更多。

文革已逝,韶華亦過;

半生歸來,知青仍在。




如今那場浩浩蕩蕩的上山下鄉運動,

已過去五十年,

但歸來的知青們卻恍若昨天。

任科技日新月異,任政界風雲變幻,

他們心中最羈絆也最難言的,

始終是那一段激情似火,

又殘陽如血的知青歲月。

因為在苦難里浸泡過的,

不只是他們掙扎的肉體,

還有希冀的靈魂。



 

好想有一個舞台,不用多大;

好想有一束追光,不用多強;

只是送給那些知青,

已白髮蒼蒼的他們,

他們也許會握緊手中的麥克風,

一如當年握緊那張回城的車票一樣。


聽他們緩慢而堅定地說:

「我懷念草莽關東的黑土地,

也懷念空曠無垠的沙漠草原;

我記得淳樸的鄉鄰和濕潤的泥土,

也記得冤屈的疼痛和無眠的夜晚;

後悔過,為了我枯萎的青春;

不後悔,為了那段歲月如歌!


一段下鄉經歷,便將一個名字銘刻一生,

從此我的名字不再重要,

但它的名字我會永遠銘記,

這個名字就是——知青。


謹以此文紀念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

紀念這些普通但悲壯的一代中國人!


高興

感動

同情
1

搞笑
2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徐福男兒 2019-3-31 00:27
不忍卒讀。
回復 qxw66 2019-3-31 04:44
有點悲摧。。。但是比農民總體還是好太多太多了。。。沒人欠你
回復 sweets 2019-3-31 15:06
憤怒!
毛主席的指示將永遠受到人們的怒懟。他的後人將為他永遠......!
回復 異域堂 2019-4-1 18:10
半部奴才史,一腔青春血;黃俄太邪惡,可憐仍不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22:38

返回頂部